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软件子公司Cariad,曾因技术延期和成本超支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但随着彼得·博世接任CEO,这一困境逐渐扭转。自2023年夏季起,彼得·博世从宾利生产部门调任Cariad,肩负起重塑这家软件部门的重任。博世通过深刻的组织架构调整、开发流程优化以及成本控制措施,推动Cariad走出阴霾,逐步实现了技术交付和管理上的突破。 曾被寄予厚望的Cariad成立于2020年,被大众集团视为打造“第二个SAP”的关键战略单位,旨在成为汽车行业的软件领导者。然而,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部门内部的外包过度依赖、复杂的技术挑战及协作效率低下导致项目频繁延期,给大众集团的电动车产品线带来显著影响,例如保时捷全电动Macan和奥迪Q6 E-tron的上市推迟。
随着彼得·博世的上任,Cariad展开了全面的重整。他首先调整了研发的组织结构,使其更加贴合大众集团的品牌体系,提升了工作协同效率。博世坚决削减开支,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每一笔经费用于最具价值的项目和技术研发。 同时,Bosch强调传统的外包系统已不适合现代汽车软件的快速迭代需求,促使Cariad大规模回归内部研发,强化自有代码的开发和控制。此举极大提升了开发效率,也降低了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减少了系统集成的复杂度和后续维护难题。 Cariad的技术进步也体现在其逐渐实现的软硬件一体化架构。
大众集团的长远战略是构建软件定义的汽车架构,利用集中计算和自主代码实现更为智能且灵活的车辆控制系统。通过内部团队的自主开发,Cariad现在能够以更快速度推送OTA(空中升级)更新,优化车辆性能和用户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Cariad在2024年为大众集团14款车型提供了核心软件支持,尤其在德国市场表现亮眼——2024年4月,德国销量排名前十的电动车中有九款搭载了Cariad的软件系统,显示出其技术已逐步获得市场认可和用户信赖。 为适应快速发展的软件工程需求,Cariad还引入了敏捷开发模式,拆分成多个小型交付单元,推动跨功能团队的高效协作。管理层的扁平化改革同样减少了流程冗余,提高了决策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是Cariad提升研发效率的另一关键因素。
通过自动化代码生成、测试及质量检测,团队的工作效率和代码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AI工具也在软件的持续改进和维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成本控制是彼得·博世改革中最被外界关注的部分。Cariad现已实现每辆车云端软件成本显著低于竞争对手,体现出极强的成本优势。这不仅有助于大众集团保持价格竞争力,也为未来大规模推广软件驱动车辆功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虽然Cariad还未完全实现其自动驾驶的中长期目标,如预计于本年代末推出的四级自动驾驶软件平台,但目前阶段的成功交付和技术积累为未来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扎实基础。
博世本人也坦言,这是一场持续的长期征程,需要不断的创新和迭代才能达成。 大众集团CEO奥利弗·布鲁姆将彼得·博世从宾利调至Cariad,展现了集团高层对这项关键软件变革的重视。博世丰富的咨询经历和管理才能成为重新注入Cariad活力的关键驱动力。看得出,大众正在通过内部软件能力的强化,推进公司向软件定义车辆转型的战略跃迁。 如今,Cariad不仅强化了对代码掌控的能力,也打通了数据与计算资源的整合。旗下软件平台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不断提升,未来将更好地支持大众各品牌整合资源、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
结论来看,Cariad的转型成功之路具备显著的示范意义。它不仅彰显了汽车行业软件研发的挑战和复杂性,也反映出通过管理革新、技术自主和成本优化可实现逆境突围。大众汽车以Cariad为核心的软件战略,将持续为其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助力其在激烈的全球汽车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对于消费者和投资者来说,Cariad的重生意味着未来车辆将拥有更智能的功能和更加稳定的体验,同时促进大众集团实现更高效的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软件作为提升汽车竞争力的重要杠杆,其创新进展将全面影响行业格局和市场走向。Cariad的成长路径也为其他传统车企软件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