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压力的不断加剧,绿色钢铁产业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钢铁制造业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其脱碳转型不仅关乎环境保护,也影响诸多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近日,澳大利亚与中国宣布将合作推动钢铁供应链的去碳化,试图通过绿色技术合作促进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作为全球最大的矿业巨头,BHP(必和必拓)近日却公开表示,澳大利亚发展绿色铁矿项目的成本过于昂贵,这一表态为澳中双方的合作蒙上阴影,也引发了产业界和市场的广泛关注。澳大利亚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国,每年向中国供应约60%的铁矿石。这些铁矿石虽然资源丰富,但目前以中低品位矿石为主,不能直接通过可再生能源进行钢铁生产,需要额外的加工工艺支持。
通过利用氢气或生物质替代煤炭进行铁矿加工,可生产出低碳绿色铁矿石,进而制造绿色钢铁,这被视为实现钢铁行业碳中和的重要技术路径。但这一技术目前尚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设备投资高昂及生产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制约绿色铁矿产能发展的关键难题。BHP澳大利亚区负责人Geraldine Slattery于近日参加在中国举行的绿色钢铁会议时明确表示,澳大利亚的绿色铁矿生产成本约为中东和中国的两倍,且因距离最终用户较远,运输费用也显著增加。即使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相关成本依然难以让绿色铁矿产业具备市场竞争力。Slattery的言论反映了澳大利亚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高电价和高劳动力成本使得绿色制造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导致绿色铁矿石的生产成本无法合理降低。虽然澳大利亚政府已投入10亿澳元支持绿色铁矿及其供应链发展,且铁矿巨头如BHP、力拓及蓝Scope钢铁正合作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直接还原铁技术的试点工厂,预计2028年启动,但从整个产业链的经济性来看,挑战依旧巨大。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邻近的中东地区和中国钢铁企业在绿色钢铁技术和成本控制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中国钢铁企业在规模化和政策扶持下,加速推进氢基还原铁技术及配套绿色能源利用,已处于商业化试验和产业化前沿。中东地区凭借廉价的能源供应及劳动力成本,也有望成为绿色钢铁发展的重要区域。澳大利亚绿色铁矿成本劣势引发业界的担忧,尤其是与中国铁矿石需求方对绿色钢铁产品日益增长的期待形成鲜明对比。Fortescue Metals集团创始人Andrew Forrest对此公开质疑BHP高层参加绿钢会议的积极性。他强调,皮尔巴拉地区(澳大利亚主要铁矿区)具备发展绿色铁矿的潜力,必须抓住机遇,否则未来对中国市场的价值将逐步流失。
这一观点传达了行业内部分声音的急切心情,期望通过创新和协作克服成本瓶颈。澳中合作推动绿色钢铁发展,既是产业升级的战略方向,也是国际气候承诺的具体体现。双方签署的合作框架强调技术交流、供应链整合和联合研发,旨在实现低碳钢铁产品的市场导入和规模化推广。尽管面临成本挑战,双方仍保留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及金融支持降低绿色钢铁制造门槛的可能性。澳大利亚若想在绿色钢铁领域保持竞争力,亟需系统性推动矿产资源深加工及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用能成本,同时引入自动化与数字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加强与中国钢铁制造商合作,结合双方优势,加快实现绿色钢铁产品从试点到产业化转变。
全球钢铁去碳化进程是一场长期且复杂的技术和经济变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成本结构和政策环境影响其发展节奏与路径。澳大利亚作为资源大国,如何平衡资源出口优势与绿色制造升级之间的关系,是未来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BHP的表态亦反映出大型矿业企业在面对绿色转型压力时的谨慎态度,体现了市场对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双重考量的敏感性。总之,澳大利亚绿色铁矿产业虽然面临高昂成本的现实阻碍,但其发展潜力依然存在。通过深化技术创新、优化产业链协同及加强国际合作,有望逐步推动绿色钢铁产业从概念走向商业成功。未来几年,随着全球绿色低碳需求持续增长,绿色铁矿石和绿色钢铁产品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拓展,澳中合作的成效也将成为观察全球绿色制造业转型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