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科技界,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已成为热门话题。这两项技术的突破无疑推动了许多行业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也有越来越多的担忧和质疑。特别是,当这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被巨大的商业利益所驱动时,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已远远超过学术界的拨款。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企业在AI研发上花费超过3400亿美元,而美国政府(不包括国防部)在同年仅花费了15亿美元。如此巨大的资金差距,使得企业能够在计算能力、大数据集和人才吸引力等关键资源上占据绝对优势。
这些资源的优势使得企业能够开发出更大、更复杂的AI模型,这些模型的表现往往超出学术界的研究能力。例如,行业AI模型的规模在2021年平均比学术模型大29倍。此外,企业利用其平台生成的数据集,能够训练出更为先进的模型。相对而言,学术界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然而,此种现象的背后却隐藏着更加深刻的隐忧。随着企业在AI领域的主导地位愈演愈烈,学术界的研究逐渐被商业利益的驱动所取代。
这一转变对社会长期发展和技术伦理带来了潜在风险。企业的研究通常注重短期利益,这使得研究重点偏向于快速获利的方向,而忽视了对社会、环境和伦理问题的深入探讨。 对此,科技伦理学者和研究人员纷纷发声,呼吁再审视这一现象。学术界的角色不仅仅是创造和推动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提供独立、客观的视角,对AI技术的潜在危害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学术界能够在没有商业压力的情况下探索更为重要和复杂的社会问题。然而,近年来随着顶尖人才向企业流失,这一独立性正在受到挑战。
一项研究表明,2010年至2021年间,行业在AI研究中的比例从11%跃升至96%。而去年的数据表明,来自企业的研究成果在顶尖AI会议上的占比已经达到38%。这种日益严重的趋势,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忧虑。学者们担心,商业利益将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唯一驱动力,从而导致研究方向和成果的单一化。 在这一背景下,学术界与企业界的相互依赖关系也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学术研究的自由度使得研究人员能够追求意外的、高风险的研究方向,但企业同样可以从这些基础研究中获益。
因此,建立行业与学术界之间的有效合作关系,将是缓解当前不平衡状态的一种方法。 为了实现这种平衡,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对学术研究投入更多的支持,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小型的、有针对性的投资往往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加拿大自2016年以来在AI战略上投资了约20亿加元,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再投入24亿加元,这些资金将帮助学术机构获取所需的计算资源,从而推动负责任的AI研究。 此外,许多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AI技术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并试图通过新政策来加以规范,旨在确保这一技术的安全发展。例如,欧盟正在积极制定有关AI的法律法规,鼓励企业在开发中确保其产品对社会负责。
此类措施虽不能当即解决问题,但为未来建立更为公正合理的AI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企业也应被激励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考虑通过税收激励政策,来促进企业在研发负责任的AI解决方案方面的投入。那些不愿意采用负责任标准的企业,应该对社会承担相应的经济负担,以补偿它们可能对公众造成的风险。 最终,保持一条独立的学术研究道路,对推动AI技术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学术界不仅要紧紧把握技术发展的脉搏,还需保持独立性,以便为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AI的潜力巨大,然而对其利用的规范与指导是实现这一潜力的前提。因此,各方利益相关者都应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共同维护技术发展的“底线”,以确保其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造福人类。 可以说,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中,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挑战,正是当前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学术界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政府的政策引导,以及公众的参与,都是在这场“机智战争”中,追求合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面对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各界应共同努力,以确保AI技术的发展既高效又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