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简称CCUS)逐渐成为减缓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的2024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CCUS项目数据库更新,全球碳捕获与储存项目在过去一年间呈现稳步但有限的增长。这一发展表明业界正在将重心从启动新项目转向推进现有项目,推动早期规划项目数量减少的同时,提升处于先进开发环节和施工中的装置占比。这一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项目成熟度和未来实现碳捕获扩容的可能。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碳捕获与储存的运营能力超过了五千万吨二氧化碳,相较上一年略有提升。IEA预计,到2030年,全球年碳捕获能力或将提升至约四亿三千万吨,储存容量则有望达到六亿七千万吨,同比增长十个百分点。
尽管这代表了阶段性进步,但距离中期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仍有显著差距。报告强调,2024年新投入运营的碳捕获设施数量保持稳定,共有八个新项目启动,但大多数规模较小,每年捕集或封存的二氧化碳仅有数千吨,导致整体运营能力增幅有限。燃气处理设施依然是CCUS总运营容量的主要来源,历史模式延续且短期内预料不会改变,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液化天然气领域的投资推动下。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指出过去少有涉足CCUS的多个行业领域在去年表现出显著进展,反映出CCUS技术应用范围逐渐多元化。当前,石油天然气、燃煤电厂以及工业生产点源捕集依旧占主导地位,但更多创新性首次项目的建设和投产预示着行业成熟度正逐步提升。一个核心趋势即项目开发重点开始集中于推进已在建和高级开发阶段的项目,而规划初期新项目容量则有所减少。
这样不仅提高了工程实施的可行性,也增强了碳捕获能力的稳定扩张潜力。若所有在建项目顺利完成,全球现有碳捕获能力将近乎翻倍,这将是IEA自监测数据库创立以来的首次显著扩容。碳捕获技术本质上包括捕集排放点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运送至安全的存储场所实现地质封存或再利用。其优势在于能直接减少工业及能源部门的碳排放,尤其在难以完全脱碳的重工业如水泥、钢铁和化工行业中发挥关键作用。CCUS不仅是目前现有能源结构中减排的重要补充手段,也是过渡至完全绿色低碳经济的桥梁。面向未来,CCUS技术将依赖于技术优化、成本降低以及政策支持的多重推动。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制定激励措施和改善监管框架对于项目顺利推进至关重要。同时,产业界需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捕获效率,扩展封存容量,促进碳利用技术实现经济价值。伴随着全球碳排放目标日益严苛,国际合作和标准制定也日益重要。碳捕获的跨国运输与存储涉及复杂的地质风险和法律问题,需要制定统一标准以保障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报告为相关环境政策和产业布局提供了参考方向,对评估全球碳减排进程具有指导意义。总的来说,当前CCUS项目的稳步增长虽不足以令行业立即实现净零目标,但其逐渐成熟的态势及跨行业的拓展潜力,为未来全球减碳努力积累了宝贵基础。
随着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不断加速,有望在碳中和的长远道路上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全球能源转型迈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