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AI生成的照片成为讨论焦点之一。以巴西里约热内卢Banco do Brasil文化中心举办的“不可征服的存在”展览为例,艺术家Mayara Ferrão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造出仿古照片,重新赋予历史以新的含义。展览中的作品主要呈现土著女性与受奴役女性的亲密场面,这些场景虽然在历史上可能真实存在,却因历史记录缺失而未被记录下来。这样独特的艺术表达引发了质疑和讨论:人工智能生成的照片是否具备艺术性?人工智能创作是否能被视为真正的艺术作品? 在社交媒体上,尤其是Rio CCBB的Instagram账号引发了大批争议。有一部分观众表示反感,认为AI生成的作品缺乏人类创意与情感,质疑其艺术价值甚至创作的合法性。对此,官方回应称,人工智能只是工具,真正的著作权和艺术价值属于具有美学意识并推动新项目的艺术家。
这一回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质疑,但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从哲学和艺术理论的角度看,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表达与创作的媒介,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摄影,其核心依然在于创作者传递的思想与情感。若将AI仅仅看作工具,那么生成作品中的审美选择、主题框架、情感传递仍然由人工操作和设计完成,艺术家的主体地位并未被取代。人工智能在此情景下更像是艺术家的延伸,提供了全新的表达方式和创意手段。 然而,争议的核心往往聚焦在技术带来的便利是否会减少创作的独创性和劳动价值。有人认为AI的出现使得艺术创作门槛降低,甚至可能导致艺术品泛滥和价值贬损。
还有人质疑AI训练所依赖的大量数据是否侵犯了原作品的知识产权,尤其是在未征得许可的情况下,AI通过学习既有人类艺术作品进行图像生成,从道德和法律层面引发了影响深远的讨论。 相较于传统艺术技法,如油画、水彩乃至摄影,AI生成的作品拥有独特的数码质感和无限创作潜力。它不仅可以模仿既有风格,也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挑战人们对艺术的固有认知。如果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运用了Blender等三维软件制作极具真实感的数字影像,或者通过演员重现历史场景,再以摄影形式记录,这些都是被广泛认可的艺术形式。那么以AI生成的图像来表达历史和情感,在艺术理论上是否就该被否定呢? 数字摄影的出现,亦曾引发“摄影是否算艺术”的争论。如今,数字摄影已成为主流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属性被普遍认可。
同样,影视作品中的虚构历史场景也未曾因为不真实而被剥夺艺术价值。由此推断,AI生成的照片若能激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带来思考与反响,具备社会和文化意义,其艺术身份理应得到尊重和肯定。 继续探讨AI艺术的未来发展,必须承认这一创作方式只是艺术进化的一个阶段。历史上,艺术形式的革新总是伴随挑战与批评:摄影的诞生曾被批判为机械复制,计算机艺术也曾被怀疑不具备“人味”。但事实证明,技术与艺术共融,能够丰富创作的多样性,为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AI作为工具,并非艺术的敌人,而是帮助艺术家突破创造边界的一把钥匙。
在政治与文化话语背景下,AI艺术亦有其特殊意义。以巴西“不可征服的存在”展览为例,利用AI“复现”历史中被忽视或抹杀的群体,让那些边缘人物“重现”社会视野,赋予文化记忆新的视角与表达形式。这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创新,也是对历史正义的追索,体现了AI艺术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潜能。 面对AI艺术引发的知识产权问题,国际社会和行业内试图制订相关规范,保障原创作者权益,促进技术和法律的协调发展。艺术家与技术研发者也需共同努力,确保AI应用符合伦理标准,尊重创作劳动,同时推动艺术表达的多元化发展。 总结来看,AI生成照片能否被视为艺术,不应简单从工具替代和技术层面加以否定,而是应结合作品的创作意图、审美表现和文化价值综合评判。
艺术不只是作品本身,更是创作者、观众和社会互动的产物。AI作为新兴的艺术创作媒介,正被更多艺术家和策展人探索与接受,推动艺术边界不断扩展。 未来,AI艺术将成为艺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公众认知的提升,AI生成照片的艺术性将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正如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带来的争议一样,反对和质疑终将随着时间平息,而新形式的艺术将继续繁荣,丰富人类的文化生活。 因此,针对AI生成照片是否是艺术的问题,或许最合理的态度是开放包容。
拥抱技术进步,尊重艺术创新,鼓励多元表达。毕竟,艺术的本质永远是创造与传达,是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再现方式,而人工智能,只不过是人类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新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