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作为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神经发育条件,长期以来给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带来了巨大挑战。近期,普林斯顿大学与西蒙斯基金会联合开展的一项重大研究,基于超过5000名儿童的深入数据分析,成功揭示了自闭症四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学亚型,这一突破性成果为自闭症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开辟了新路径。研究通过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的论文,详细介绍了这些亚型的临床特征、遗传背景以及发育机制,为自闭症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理解框架和研究方向。研究团队采用了“以人为中心”的大数据分析方法,综合考察了超过230种与自闭症相关的行为、发育和医学性状,摒弃了传统单一基因关联研究的局限,首次从临床表现多维度切入,发现了具备临床指导意义的自闭症子群。四种亚型分别被命名为“社交与行为挑战型”、“混合型自闭症伴随发育迟缓”、“中度挑战型”以及“广泛受影响型”,每个亚型均表现出独特的发育节奏、行为表现和共病特征。社交与行为挑战型约占研究样本的37%,其特点为核心自闭症症状明显,包括社交困难和重复行为,但发育里程碑的达成速度与非自闭症儿童相近。
该组别常伴发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焦虑、抑郁或强迫症等精神健康问题。混合型自闭症伴随发育迟缓组占约19%,其显著特征为语言和行走等关键发育里程碑出现延迟,但心理疾病共病现象较少,重复行为与社交障碍的表现存在内部差异。中度挑战型组占比约34%,表现出较轻的自闭症相关行为,发育进度正常,且较少出现精神疾病共病现象。广泛受影响型是最小的亚群,仅占10%,其受影响程度极为广泛,包括明显的发育迟缓、严重的社交及沟通困难、多样的重复行为及多种精神共病,如焦虑、抑郁和情绪调节障碍等。研究不仅在临床表现上实现亚型划分,更重要的是通过遗传组学揭示了不同亚型所对应的遗传变异模式。数据显示,广泛受影响型患儿中损伤性新生突变的比例最高,这些突变是新近出现且非遗传自父母的变异。
相比之下,混合型自闭症伴随发育迟缓组则更可能携带罕见的遗传变异,这表明不同亚型虽然在部分临床特征上类似,其背后的遗传机制却存在显著差异,揭示出多样的生物学路径。研究者将这一发现形象比喻为之前研究试图拼接一幅含有多种拼图的图画,未能识别出故事中存在多个不同拼图,直到个体被分入各自亚型后,遗传模式方能清晰显现。基于遗传和临床数据的整合分析,科学家们发现不同亚型的遗传变异影响脑发育的时间点也存在差异,部分变异影响的是胎儿期脑发育,而部分变异则活跃于童年后期。例如,社交与行为挑战型的遗传变异主要集中于儿童早期脑发育阶段,这与其通常较晚被诊断及发作机制后天形成的临床表现相吻合。这种时间轴上的分异对于理解自闭症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并可能引导不同亚型的提前识别和干预时机选择。普林斯顿精准健康计划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和计算模型,将生物医学与临床数据深度融合,推动跨学科合作,实现了此次突破。
此项研究不仅为自闭症提供了具有临床价值的分类工具,也促进了精准医学在神经发育障碍领域的应用,将极大丰富医生对自闭症的认知,辅助其制定量身定制的诊疗方案。对家庭而言,了解孩子所属的自闭症亚型,可以提升对未来发展轨迹的预测能力,帮助他们科学规划教育、康复及生活支持,有望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研究持续推进,未来或将出现针对不同亚型的特异性治疗手段,包括药物、行为干预以及辅助技术等,推动从“一刀切”向个性化服务转变。该研究成果也为其他复杂异质性疾病的亚型分类提供了范例,展现了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到精准医学研究中的广阔前景,预示了医学研究的新纪元。总体而言,普林斯顿的这一自闭症生物学亚型划分代表了认知和治疗领域的重要飞跃,彰显了精准医疗对促进神经发育障碍科学进步和临床改善的巨大潜力。随着更多遗传和临床数据的积累,科学家们有望进一步细化自闭症谱系的多样表现,加速实现个体化诊疗,造福更多受自闭症影响的家庭和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