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密货币的火热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矿工数量的激增,然而与此伴随而来的却是非法采矿活动的泛滥。俄罗斯,作为世界重要的加密货币挖矿阵地之一,其特殊的能源市场与监管环境也成为了非法挖矿频发的温床。近期,俄罗斯警方在布里亚特共和国普里拜卡尔斯基区查获了一起以KamAZ卡车为基础,搭载95台矿机的移动加密矿场事件,再次引发外界对非法采矿问题及其对能源基础设施冲击的关注。所谓“移动式加密矿场”,指的是将ASIC矿机或GPU矿机装载于卡车、货车或集装箱内,允许矿工随时根据电价、政策或监管状况调整采矿地。这种方式极大程度地提高了非法矿业操作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同时也让电力资源受到极大压力。有别于传统固定矿场,这类移动矿场能够绕过电表检测,甚至直接接入高压输电线路,非法消耗大量电能。
此次被查获的KamAZ卡车便是典型代表。监测人员在一次例行对10千伏电网线路的巡查中发现了异常电力波动,调查中发现这辆卡车内搭载95台矿机,并配备独立移动变电站,通过暗藏的电力接入点直接汲取电网能源。如此规模的非法用电,耗电量相当于一个小村庄的日常用电,给当地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严重威胁。现场图片显示,该卡车内部安装了多套冷却系统,以防止设备因过热停机,同时矿机布置紧凑但隐蔽,加上移动变电站的支持,让整套设备能够长时间持续高效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警方靠近时,两名嫌疑人乘坐一辆SUV试图逃跑,最终弃车而逃,卡车及设备则被警方依法扣押。这已经是2025年以来,布里亚特地区查获的第六起类似案件,凸显了移动式矿场作为非法手段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俄罗斯近年来因能源紧张及偷电事件频发,对加密货币挖矿实施了季节性及区域性限制。以布里亚特为例,每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实施挖矿禁令,保护冬季电力供应安全。禁令之外,挖矿需经注册,仅限指定区域进行,以确保补贴电力不被违规使用,保障居民和关键设施的电力需求。同样的限制措施也出现在达吉斯坦、车臣以及俄罗斯控制的乌克兰部分地区,2025年4月伊尔库茨克全面禁止挖矿,尽管当地拥有合法大型矿业公司BitRiver。这些举措旨在防止非法能源消耗,维护电网稳定,以及保障公众用电权利。值得关注的是,合法运营的矿业公司如BitRiver,借助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大规模合规挖矿,兼顾环保与经济效益。
其位于伊尔库茨克的布拉茨克数据中心,自2019年起成为俄罗斯合规采矿的标杆,与政府推动创新和保护能源基础设施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相比之下,非法采矿不仅耗电无序,还常常依托假身份、租赁场地和去中心化运营,难以追踪与监管。数据显示,自2024年底起,俄罗斯仅约30%的矿工在联邦税务局登记备案,监管难度巨大。除了物理非法采矿,数字能量盗窃成为新的隐患。网络黑客组织如“Kaspersky”披露的Librarian Ghouls团体,通过钓鱼邮件传播恶意软件,悄无声息地劫持用户计算机算力进行加密货币挖矿。恶意软件会关闭系统防护,选择夜间或周末低峰期运行,避免被察觉,增加了电力和计算资源的隐形消耗。
此类“数字挖矿”威胁了用户安全,增加了整体能源负载,给监管部门带来了更大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偷电挖矿对公共电网造成的压力日益严峻,部分偏远村庄出现了电压波动甚至停电,尤其在能源需求高峰的冬季,问题更加突出。移动矿场通过隐藏变压器、频繁转移位置等方式规避执法,恶意消耗国家基础能源资源,且造成基础设施维护成本上升。种种现象反映了加密货币生态中合法与非法挖矿的矛盾。要想让俄罗斯成为全球负责任的数字货币创新领导者,必须打造健全的法律法规框架,提升监管执行力,加强跨部门协作,整合电力、公安及网络安全资源。此次KamAZ卡车事件所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包括电网监测缺失、犯罪成本低廉、技术侦查困难等,均需通过技术和政策手段予以解决。
实时电力监控系统、智能用电分析技术、数字能量审计等工具的应用,有望提高非法用电识别能力,缩小监管盲区。此外,公众安全意识的提升及企业的合规自律同样重要。随着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货币的进一步发展,其环保及合规问题日渐成为全球关注热点。以太坊2022年完成PoS升级,GPU挖矿大幅减少,为行业节能减排树立了标杆。俄罗斯的合规矿业企业可借鉴此类模式,推动绿色能源采矿,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非法移动矿场的存在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加剧了能源紧缺困境,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
预防和打击此类行为对于经济稳定及社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俄罗斯应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加大对非法采矿处罚力度,推动新能源利用,推动矿业向正规化、规模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币圈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实现长远利益最大化。总的来说,布里亚特KamAZ卡车移动矿场事件不仅是一次执法成果,更是俄罗斯数字货币挖矿领域面临挑战的缩影。它提醒我们关注能源与科技结合的安全风险,推动合法合规的产业生态成为行业共识及发展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