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彻底改变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无论是大型科技公司,还是初创企业,都开始将AI融入日常办公、客户服务、数据分析等多个环节。令人关注的是,伴随着技术的快速普及,一些企业开始以拟人化的方式,赋予AI“员工”、“同事”的名称和形象。例如,某些AI助手被命名为“Claude”或“Devin”,并且被包装成团队中的一个成员,与真正的人类员工并肩工作。虽然这种趋势从市场营销角度看似合理,试图拉近人与AI之间的距离,增强用户信任感,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叙事存在诸多隐患,值得业界及公众深刻反思。 将AI称作“同事”的做法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误导。
AI终究是基于代码和算法运行的工具,而非具备主观意识和责任感的个体。赋予其人类身份,无疑是对技术本质的模糊化处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去人格化的反向投射。那些名字温暖亲切、时常回应人类情感的“AI员工”,实际上并无独立判断和情感支持能力,其存在仅为完成特定任务服务。这个事实被刻意掩盖,容易让管理者和员工对AI的角色产生误解,错误估计其影响范围和局限性。 另一方面,企业为“AI员工”赋予人性化身份,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关于就业的焦虑。比如Atlog公司开发的面向家具店的AI员工,其对支付、营销等功能一应俱全,声称“一位管理者就能同时管理20家门店”,让人浮想联翩:那些被替代的19位管理人员将去向何方?疫情后的全球就业市场尚未完全复苏,技术取代岗位的风险已经成为现实,担忧情绪加剧。
美国失业救济申请人数持续高企,其中不乏被解雇的技术工人。这些数据映射出AI所带来的结构性变革正在深化,人们不应对“AI同事”的话术感到安心。 其实,早期大型计算机和办公工具从未被称为“数字同事”或“软件助手”,而是被明确定位为“生产力工具”或“服务终端”。例如,IBM的主机从未被赋予员工身份,早期电脑也只是简单的工作站,这种清晰的定位有助于人们认知机器和人的区别,也强调了技术仅为提升工作效率服务的本质。如今却反倒有更多企业将AI包装成“替代劳动力”和“团队成员”,这不仅模糊了工具与员工的边界,也让真实员工的职业身份变得尴尬和脆弱。 对生成式AI的期待和担忧并存。
作为推动创新的催化剂,AI的确能够帮助人们提升生产效率、激发创造力。例如,AI编程助手能够帮助开发者快速生成代码片段,节约重复劳动时间;智能客服系统可以全天候响应客户需求,优化用户体验。然而,我们必须明确,AI应当成为“助力者”,而非“取代者”。企业和社会应聚焦于如何让AI拓展人类的潜能,而不是简单视其为员工替代方案。 语言具有塑造现实的力量,公司在描述AI时的用词选择尤为关键。将AI称为“同事”不仅混淆身份,还可能软化对其负面影响的认知。
例如,Anthropic的CEO Dario Amodei警告称,未来五年内,生成式AI可能淘汰近一半的初级白领职位,造成高达20%的失业率。这一预测提醒我们,不能忽视AI对劳动市场带来的巨大变革。此时依然把AI包装成人类同事,只会加剧被替代员工的无力感和不公正感。 企业若真心希望利用AI推动业务发展,应摒弃“替代论”而强化“增能论”。即通过设计合理的工作流程,让AI承担重复、低附加值的工作,让人类专注于更具创造性和战略性的任务。这样,技术与人才实现良性协作,既保障就业稳定,也提升整体竞争力。
此外,企业在推广AI应用时,应关注透明度和伦理责任,避免使用过度拟人化的语言误导员工和客户,对潜在风险保持警醒。 未来,人工智能必将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作为社会成员,我们有责任推动对AI角色的正确认知,拒绝语言上的虚假包装,营造理性、健康的技术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迎接一个人与智能协同工作的新时代,而非陷入割裂与焦虑。 总结来看,停止将AI称作“同事”,既是对技术本质的尊重,也是对广大劳动者权益的保护。AI属于工具范畴,应当成为人类工作的强力助手,而非“假员工”。
无论是企业决策者,还是普通用户,都应重新思考AI在职场中的定位和话语表达,共同构筑人与AI和谐共生的未来。随着技术的演进,期待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用“同事”这个词来形容冷冰冰的算法,而是真正让AI成为激发人类潜能的桥梁与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