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渗透到各个领域,音乐行业也迎来了由AI驱动的新变革。近期,一支名为“Velvet Sundown”的AI虚拟乐队在Spotify上取得了超过一百万的播放量,这一现象不仅展示了AI音乐的强大潜力,也引发了音乐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警示。Velvet Sundown不仅其音乐作品,连宣传图片和乐队背景故事均由人工智能生成,其真实身份的曝光令大众和业内掀起了一场关于音乐原创性和透明度的讨论。Spotify作为全球最大的音乐流媒体平台,并未对这类AI生成作品进行特别标注,令普通听众难以辨别所听音乐的真实来源,而这一点正是引发争议的核心。 乐队刚开始否认其AI身份,发布了两张风格近似于传统民谣的专辑《Floating On Echoes》和《Dust And Silence》,吸引了大量乐迷,但随着有“非官方”成员透露该项目是利用生成式AI平台Suno创作的“艺术骗局”,乐队终以“非人类也非机器”的身份自曝,反映出AI音乐的身份认同问题愈发复杂。 业内专家多次强调现行法律和平台监管机制的不足。
音乐权利组织Ivors Academy首席执行官Roberto Neri指出,AI乐队的出现挑战了传统的创作伦理,透明度不足让消费者难以做出知情选择,也可能侵蚀创作者的权益。Neri认为,尽管AI有潜力辅助音乐创作,但目前其未经授权的大量训练数据和作品带来的版权纠纷令人担忧。 与此同时,英国唱片工业协会(BPI)战略官员Sophie Jones呼吁政府介入,推动版权保护、明确AI生成内容标识、强化版权许可与执法机制,保护人类创作者免受AI内容的替代与侵害。她提醒公众,AI应服务于增强人类创意,而非取代创作主体。独立艺术家作家Liz Pelly也警告AI音乐可能侵害独立音乐人的利益,通过未授权采样和复制他们的作品,导致权益受损。2023年曾出现利用生成式AI冒充知名歌手如The Weeknd和Drake的虚假作品雾霾,虽被及时下架,却凸显AI假冒作品的风险。
Velvet Sundown事件也反映出音乐产业对AI生成音乐的监管滞后。Deezer音乐流媒体公司创新总监Aurélien Hérault透露,平台已采用算法检测AI作品并进行标签标识,但他也承认随着AI普及,这一做法未来可能会变得复杂——当AI成为音乐创作的“乐器”时,如何界定和标识AI成分将是新挑战。Deezer还指出平台上传的AI音乐中高达七成存在欺诈性质,进一步显示这个领域的乱象。 另一方面,Spotify虽不直接优先推荐AI音乐,但因缺乏明确标签,曾被批评在播放列表中插入“幽灵艺人”所创作的库存音乐,增加了用户体验的混淆和版权风险。Spotify官方回应称相关作品均由有合法授权的第三方上传,但并未透露对AI内容的监管政策细节。 AI虚拟乐队的兴起无疑是音乐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展示了技术对创作边界的突破和内容产出的变革潜力。
然而,这也带来许多未解难题——如何界定AI与人类创作者的身份、如何确保原创音乐人的权益不被侵犯、如何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如何建立合理的法律和伦理规范,这些问题亟待立法和行业的共同努力。 未来,AI将成为音乐创作的辅助工具,帮助艺术家突破传统创作的局限,但前提是技术应用必须讲究透明与公平。在缺少清晰标识和版权伦理约束的情况下,AI音乐可能成为“数字盗版”和“创意剽窃”的温床,影响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听众来说,提高对AI音乐的认知,理解其背后的制作过程和版权归属,有助于更理性地消费音乐内容。 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应出台针对AI生成音乐的专门法规,确保创作者的劳动得到合理回报,促进合法合规使用AI技术,维护音乐市场的公平秩序。业界还需联合技术平台、版权机构和艺术家群体,共同构建公开透明的AI音乐生态体系,推动创新与保护并重。
可以预见,随着AI技术进一步成熟,虚拟乐队和AI创作的音乐内容将愈发丰富,音乐传统与未来的边界将被重新定义。作为新时代的参与者和守护者,音乐产业、监管机构乃至普通听众,都肩负着适应变革、防范风险、把握机遇的责任。唯有审慎而创新的态度,才能确保AI音乐的发展既充满活力,又有序可控,谱写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美妙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