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金融监管环境不断趋严,以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为核心目标。作为美国金融监管的重要机构,美联储承担着制定和执行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规则的重任。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联储针对大型银行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资本和杠杆率要求,其中补充杠杆率(Supplementary Leverage Ratio,简称SLR)成为监管的重要工具。SLR的核心原则是要求银行对其持有的资产,无论风险多大,都必须持有一定比例的资本,以确保银行具备足够的抵御风险的能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业界开始反映这一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尤其是在处理风险较低的资产如美国国债时,SLR规则实际成为了业务活动的障碍。2025年6月,美联储正式启动了一项计划,旨在调整和放宽当前的银行杠杆率规则,特别是针对SLR的计算方式进行修订,试图更好地反映资产的实际风险水平,从而为大型银行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促进其在美国国债市场的交易和流动性支持。
此次政策调整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新冠疫情期间,当时市场经历了极度动荡,美联储紧急采取措施,部分放松了SLR的要求,以缓解市场压力和支持银行体系的稳定运行。这一临时举措受到业界广泛欢迎,也为美联储进一步完善杠杆率规则提供了思路和动力。此次提案中,美联储计划对“增强型”补充杠杆率(Enhanced Supplementary Leverage Ratio,eSLR)进行调整,该规则目前要求最大的银行额外持有资本,以覆盖其对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调整的核心在于将杠杆率的计算与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实际贡献挂钩,而非简单对所有资产一视同仁。换言之,风险越低的资产如美国国债,可能被部分或全部豁免于杠杆率的计算,避免银行在低风险资产上的资本绑定过多,限制其交易和流动性支持能力。这种做法被认为是实现金融监管“精准化”的新方向,既不降低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也不抑制金融市场的正常功能。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这次调整的目标是让杠杆率规则成为一种风险防范的“后备工具”,而非对银行运营的“硬性约束”。在聆听业界和监管机构的反馈后,美联储还将考虑包括完全豁免美国国债等低风险资产在内的其他替代方案。金融分析师普遍认为,放宽SLR规定将有助于大型银行更有效地支持国债市场的流动性,这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此前严格的杠杆率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银行的市场做市能力,特别是在市场压力加剧时,这种流动性收缩可能加剧价格波动和市场紧张。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名的美联储监管副主席米歇尔·鲍曼对此次杠杆率的重新审视持积极态度,称这是纠正“扭曲”资本要求的重要第一步。她强调,金融危机后出台的部分监管措施过于严苛,限制了银行服务经济的能力。
未来,美联储还可能对其他资本相关规定进行调整,包括削弱针对大型全球银行的额外资本附加要求,以及修订银行规模触发更严格监管的标准。尽管放宽银行杠杆率规则的提议受到银行和部分经济学家的支持,但也存在一定争议。部分监管者和学者担忧,放松资本要求可能弱化银行抵御未来金融危机的能力,增加系统性风险。如何在鼓励银行业务活跃与维持金融稳健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将是美联储持续面临的重要挑战。此次政策调整无疑体现了美联储对当前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与灵活应对。全球经济复苏步伐虽有波动,但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其金融体系的稳定对全球金融环境具有引领作用。
通过实施更为合理和精准的杠杆率规定,美联储不仅释放了银行的活力,也增强了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有助于长期降低融资成本,推动经济增长。从技术层面看,新调整方案或将采用更复杂的风险评估模型,使资本要求更加动态和差异化。银行需加强风险管理与资本规划,并配合监管部门完成新的披露和合规要求。这将促使银行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和风险意识,从而建立更为健康和有韧性的金融体系。未来,美联储可能继续推进包括数字货币监管、金融科技创新管理及跨境资本流动监管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形成更具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监管框架,支持金融服务业的现代化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总之,美联储启动的银行杠杆率规则放宽工作标志着美国金融监管进入新阶段。
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调整,不仅可以缓解银行运营压力,激励其更积极参与国债市场和其他关键金融领域,还能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筑牢坚实基础。作为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美国金融体系在维护稳定与推动创新之间不断寻求平衡,此次政策调整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展望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金融监管将持续演进,保持灵活性和前瞻性,以促进经济繁荣和金融安全。各界应持续关注政策实施效果和潜在风险,推动建立开放透明、稳健高效的金融生态系统,共同助力全球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