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货运市场在经历了多重经济和行业因素的影响之后,呈现出一种颇具争议的现象——托运人和承运人对市场表现的评价出现明显分歧。根据Echo与FreightWaves联合举办的一场网络研讨会中发布的调研数据,超过五千名托运人和承运人受访者的反馈揭示了双方对当前货运市场的不同预期和感受。尤其是托运人对2025年上半年的市场表现整体给予了较为积极的评价,而承运人则面临不少挑战,显示出货运行业供应链中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不同立场和关注重点。 托运人对2025年年初的整体市场预期,以平稳的价格水平和适度增长的货运量为主旋律。调研显示,30%的托运人预计货运量将增加超过5%,另有37%预计增长在1%至5%之间。这样的增长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托运人对市场需求的乐观态度。
然而,托运人在价格上的预期却相对保守,只有极少数人预计价格上涨幅度会超过5%。超过三分之一的托运人甚至期望价格维持不变,四分之一的托运人则认为价格会有所下降。这种价格观念与货量的增长预期看似矛盾,在货运市场中价格和量常常呈正相关关系。 Echo的高层解读了这种现象,认为托运人普遍确信市场具备足够的运力,即使货运量出现实质性增长,压力也不足以引发大幅度的价格通胀。换句话说,托运人自信于市场的供应面能够有效满足需求的提升,因此价格上涨的空间有限。这一判断反映了托运人对行业运力储备和调配能力的认知,同时也揭示了其对成本控制的敏感态度,期望在持续扩大的货运需求背景下,获得相对低廉的运输价格。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承运人对市场的看法更为紧张和期待价格上涨。调查中,高达45%的承运人预期合同运价会增长超过5%,而超过一半的承运人认为现货运价上涨幅度也将超过5%。承运人认为经济形势和需求波动是今年影响价格的首要因素,约80%的承运人强调这些需求侧驱动因素的重要性。相比之下,只有20%的承运人认为供应端问题,如司机短缺,会成为主要限制性因素。 承运人对价格上涨的期待,反映了他们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在货运市场中获得足够的高质量且高薪酬的运输订单。承运人希望通过价格的合理提升来匹配运营成本,提高驾驶员的积极性和留任率,缓解市场运力短缺问题。
然而,托运人对价格上涨的抵触和谨慎预算,限制了承运人议价能力的提升,造成了双方的矛盾冲突。 2025年上半年货运量的实际表现也呈现出令人意外的下滑趋势,Echo和FreightWaves的数据显示,实际的货运招标量同比下降了12%。这一数据反映行业整体需求并未达到最初预期,对承运人获利能力造成压力,也进一步说明托运人的价格预期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市场不足的需求支撑而成。供需的失衡使得承运人即使面对成本上升,也难以通过价格机制快速实现收益的增长。 为何托运人和承运人在价格预期和市场评价上存在如此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角度和利益诉求的不同。托运人侧重于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的稳定运行,期望在货量增长的同时维持价格稳定或下降,从而提高整体的物流效率和利润空间。
承运人则更关注经营成本的回收和盈利能力的提升,希望借助货运价格的提高来支持司机薪酬和车辆维护等日益增长的运营成本。 此外,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未来经济环境的多变性,也使双方的判断存在差异。例如,承运人更加敏感于燃油价格、驾驶员短缺和车辆维护成本,而托运人则可能更多地依据终端需求和库存策略制定经营计划。经济的不确定性令双方对价格变动的期待难以完全契合,进一步增加了市场合作的复杂性。 面对这些分歧,行业内的协调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托运人与承运人需要建立更为紧密的信息共享机制,调整价格谈判的策略,理顺运力与需求的匹配关系。
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前瞻性的市场预测,双方可以更有效地减少分歧,推动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化平台的应用,也为缓解托运人与承运人的矛盾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基于大数据的运价预测、智能调度和动态匹配技术,显著提升了运输资源的利用效率,帮助承运人快速定位优质货源,同时为托运人提供了更透明的运价信息。Echo作为行业内领先的技术服务提供商,在此次调研和研讨中强调了技术赋能的重要性,呼吁市场各方紧跟数字化浪潮,共同推动货运市场的智能化升级。 展望未来,货运市场的供需格局仍将受到全球经济形势、政策环境、行业技术变革等多重因素影响。托运人与承运人之间的博弈不会轻易消失,但通过更多合作共赢的经营模式,有望实现双方利益的平衡。
托运人或将逐步接受合理的价格调整以保证承运人的可持续经营能力,而承运人也需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为托运人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运输方案。 综合来看,2025年上半年的货运市场呈现一种“托运人评价更乐观,承运人面临压力”的状态。托运人认为市场的价格压力相对缓和,货量增长有望支持总体物流需求,而承运人则苦于高成本与货量下滑的双重夹击,期待价格的合理回升。未来,货运行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信息共享与合作机制不断优化,缓解当前的矛盾冲突,实现更为均衡和高效的运力配置,推动整个供应链的稳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