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亚作家兼记者艾利斯泰尔·基钦在前往美国途中,于洛杉矶国际机场被美国海关边境保护局(CBP)扣留长达十二小时后,最终遭拒绝入境并驱逐回澳大利亚。基钦表示,他被质疑和审问的原因主要是他曾在个人博客中撰写关于加沙地带支持活动的学生抗议事件,尤其是报道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相关示威。他坚称自己遭到了“明显的政治性针对”,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美国边境审查及言论自由限制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曾在纽约生活六年、并且是哥伦比亚大学创意写作硕士的学生,基钦对该校学生支持巴勒斯坦加沙的抗议活动进行了深度观察和记录。他将这些内容写成文章发布在个人博客“Kitchen Counter”上,其中不乏对抗议者立场的详细阐述以及对美国政府相关政策的批评。基钦的文章曾直指美国国土安全部对哥伦比亚大学加沙团体主要谈判代表的拘留行为,称这是“出于驱逐持不同政见者的政治目的”。
此外,他提及特朗普政府早前签署的一项行政命令,承诺取消所有被视为支持哈马斯的学生签证,此举成为这次驱逐事件的隐性背景。 到达洛杉矶时,基钦在下飞机后被通过广播呼叫,迅速被带到一个私密审查房间进行“二次处理”。他透露,边境人员用了超过半小时反复盘问他关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的看法,包括他对哈马斯的立场、对抗议学生的态度以及解决冲突的具体建议。基钦坦言整个过程非常深入和详尽,充满了政治色彩的探询。 虽然事先出于谨慎,他删除了部分博客敏感内容和社交媒体帖子,但他认为美国边境部门利用先进技术早已将他的网上内容与电子旅行授权(Esta)申请信息关联在一起。边境人员甚至在他面前表示“你因为对哥伦比亚的学生抗议的报道而被扣留”,这一指控让基钦感到极度震惊。
他指出,清理手机数据和社交账户已经无法避免被审查和针对,因为“他们早已准备好一份文件,完全掌握我的信息”。 在被扣留期间,基钦被要求交出手机通行密码,他后来对此表示悔恨,因为边境人员据此开始下载和检索手机内容,寻找任何可能的违规证据。基钦称,审查员声称在他的手机中发现了“吸毒证据”,并针对旅行申请中是否吸毒的问题对他进行质询。基钦坦诚此前曾在美国合法购买并使用过大麻,还在其他国家有过类似经历,但他否认手机中存在相关直接证据,质疑这是一种类似“诱捕”的拷问手段。 这一审查和驱逐事件引发了澳大利亚以及国际舆论对美国边境安全政策的质疑。许多旅美澳大利亚公民反映,他们也被边境人员以各种莫须有的指控强制搜查手机,甚至面临无理扣留,形成一种“政治审查”与“权力滥用”的隐忧。
基钦呼吁同行和公众提高警觉,特别是在现今高度政治敏感的国际氛围中,游客应谨慎处理电子设备的内容,并在边境审查时尽量避免配合手机解锁,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起事件反映了当前全球对于言论自由的压制趋势。报道指出,美国在对待巴以冲突相关言论和支持立场上实施严格审查,甚至将涉及支持巴勒斯坦的公开表达视为签证取消和入境限制的“高风险因素”。这种趋势不仅影响新闻自由,也使学术自由和个人表达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历史上,跨国政治冲突往往引发移民和签证政策的收紧,但技术发展带来的数据挖掘能力给边境审查带来了新的维度。基钦事件中展现的“电子足迹追踪”已成为重要工具,但也引发了对隐私权和公民自由的严肃反思。
美国政府部门虽未公开对基钦事件发表评论,但专家和机构呼吁建立更加透明和公正的边境管理流程,确保非违法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基钦回国后,虽心有余悸但仍将其受审经历和内容重新发布在博客上,坚信真相应得到公开。“我虽然害怕来自美国政府的追究,但更不希望沉默和恐惧成为常态。”他表示。对于未来旅行者,他建议:“一旦被无理扣留,接受即时驱逐可能是避免更严重个人隐私和自由受损的唯一办法。” 当前,澳大利亚外交部门尚未明确介入此案,但此事件无疑加剧了澳美之间有关移民保护和公民权益的讨论。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基钦的遭遇揭示了国际政治环境对个人自由及言论环境的深远影响,也提醒公众警觉“数字时代的边境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关联全球人权与自由的核心价值。 从根本上看,基钦事件反映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政策问题,更是全球价值观碰撞的写照。面对复杂的中东冲突背景、多元意见的表达自由和国家安全关切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安全与自由的关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亟需解决的难题。而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则需要在不断变化的国际舞台上,掌握更多关于隐私保护与言论表达的知识,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未来,随着科技发展和政治局势演变,跨国境的言论和信息流通将越来越透明,边境审查手段也日趋严密。公众和政策制定者都需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和理性审视,确保对不同政治观点的表达保有基本尊重和包容,同时避免过度安全主义导致对个人自由的无端压制。
参考基钦的经历,希望更多人能意识到维护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并推动国际社会形成更公平、更开放的出入境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