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稳定币作为一种声称具备价格稳定性的数字资产,迅速成为金融市场关注的热点。它们被广泛视为连接传统金融体系与加密资产世界的重要桥梁,凭借跨境支付效率高、交易成本低等优势,获得了许多用户和机构的青睐。然而,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其2025年年度经济报告中却对稳定币的货币属性提出了严峻挑战,认为其无法满足核心的货币功能,呼吁对其角色进行严格限制。稳定币为何未能成为真正的货币?报告中强调了三个关键的货币测试标准:唯一性(singleness)、弹性(elasticity)以及完整性(integrity)。这些标准是判断一个金融工具能否作为主流货币体系支柱的重要依据。首先,唯一性是指货币应被普遍接受且可在无抵押前提下进行等值交换。
与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不同,稳定币多数由私营实体发行,其价值虽尝试与某些法币挂钩,但实际交易中仍存在汇率波动,且用户通常需经过多重身份验证,这与货币应具备的普遍可接受性背道而驰。其次,弹性指的是货币供应能够灵活调节以应对经济需求及支付系统冲击。稳定币的供应必须由持有者先行支付相应资产作为担保,这种“预付式”机制缺乏央行灵活调节流动性的能力,难以兑现货币供应的动态调整,无法有效缓冲金融系统的压力。第三,完整性涵盖货币系统的安全性和防范金融犯罪的能力。稳定币交易往往依赖公开区块链和非托管钱包,这增加了其被用于洗钱、制裁规避和恐怖融资的风险。BIS特别指出,缺乏有效监管的稳定币存在显著的反洗钱缺陷,这不仅威胁地区和国际金融稳定,也削弱了货币系统的信用基础。
除上述技术和功能限制外,稳定币的跨境使用也在不断增长,这带来了监管协调和货币主权方面的严峻挑战。不同国家对稳定币的监管力度和视角存在显著差异,跨境资本流动和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这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行为进一步加剧。BIS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虽然稳定币因其便利性和成本优势仍将保持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其在整体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应受到严格限制和规范。国际清算银行呼吁中央银行和公共监管机构采取大胆且协同的行动,确保稳定币不会取代法币的核心地位,而应作为补充性工具存在。与稳定币的谨慎态度相对,BIS对金融领域的另一项创新——资产的代币化表现出积极认可。代币化被视为为下一代货币与金融系统奠定基础的重要技术,有助于提高资产交易效率和透明度,同时构建在现有金融架构之上,而非完全取代传统体系。
尽管BIS以官方和监管视角批评稳定币,但加密社区中仍有人认为这种观点存在偏颇和误解。部分经济学家及行业参与者认为,央行货币自身存在历史性的缺陷和问题,而稳定币作为市场变革的尝试,应获得更开放的讨论空间。展望未来,随着数字货币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全球监管环境的逐步完善,稳定币的规范发展将是金融创新与安全监管之间的一场重要博弈。监管机构如何平衡创新驱动与风险防控,如何推动跨境监管合作确保金融体系稳健,依然是亟需解决的关键课题。总的来说,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提醒市场参与者,稳定币目前尚未达到作为主流货币的标准,其风险与挑战不容忽视。强化监管框架、提升透明度及安全性将成为稳定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推进,监管机构与市场主体需携手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安全、高效且包容的数字金融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