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监控设备在零售、仓储、住宅及赌场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大华(Dahua)摄像头近日被曝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引起了业界高度关注。安全研究人员发现,大华部分智能摄像头固件存在关键漏洞,攻击者无需身份验证即可通过ONVIF协议以及文件上传功能发起恶意攻击,进而远程劫持设备,造成严重安全风险。大华作为全球领先的安防设备制造商,其产品的安全漏洞势必对相关行业带来巨大影响。本文将详细剖析此次漏洞的技术细节、影响范围、潜在危害以至防护建议,助力用户和安全专业人士理解并应对该威胁。 首先,有关漏洞由罗马尼亚安全公司Bitdefender披露,并被多方安全媒体报道。
漏洞编号分别为CVE-2025-31700与CVE-2025-31701,CVSS高达8.1分,属于高危等级,关键点在于设备的ONVIF请求处理器及远程过程调用(RPC)文件上传处理程序中存在堆栈缓冲区溢出问题。针对特定摄像头固件版本(构建时间早于2025年4月16日)的大量设备均受到影响。这些漏洞使得攻击者能够通过发送精心构造的恶意数据包,触发缓冲区溢出漏洞,从而实现远程代码执行(RCE)或服务拒绝(DoS)攻击。 ONVIF是全球视频监控标准组织推广的统一协议,大华摄像头广泛支持该标准。该协议中的请求处理模块出现堆栈缓冲区溢出,意味着攻击者不用认证即可利用ONVIF协议通道执行任意命令,完全掌控摄像头设备。这种情形极其危险,因为利用ONVIF端口,攻击者能够远程发起控制指令,扰乱监控录像,甚至在监管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植入恶意代码。
与此同时,文件上传处理程序中的RPC接口也存在缓冲区溢出漏洞。攻击者借助该通道上传特制文件,绕过原本应有的身份验证机制,导致设备被远程控制,不仅能够破坏设备正常运行,还能执行持久化恶意程序,增加被清除难度。据大华官方声明,某些设备中部署了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ASLR)防护措施,有一定程度的风险缓解,但不影响远程拒绝服务的威胁。 这些漏洞冲击面极广,涉及的摄像头型号多达IPC-1XXX系列、IPC-2XXX系列、IPC-WX系列、IPC-ECXX系列、SD3A系列、SD2A系列、SD3D系列、SDT2A系列和SD2C系列等。该批型号广泛应用于商城、仓库、公共安全及住宅安防领域。用户可通过登录摄像头网页版,查阅设备的系统信息确认固件版本及构建时间,从而判断是否受漏洞影响。
在攻击路径方面,网络环境设置尤为关键。若设备通过端口转发或即插即用(UPnP)技术暴露于互联网,风险急剧增加,攻击者可以绕过内部网络限制,直接远程入侵摄像头。成功攻击后,攻击者获得的是设备的root权限,意味着其完全控制摄像头,随意配置系统、清理日志、下载视频及安装恶意持久化程序。最令人担忧的是,漏洞被利用时不会触发固件完整性检查,黑客能够加载未签名的恶意负载,大大增加安全清理的难度。 此次漏洞暴露出工业物联网(IIoT)设备安全管理的诸多不足。摄像头作为网络边缘重要组成部分,安全防护必须做到零信任,即使是局域网环境也不能轻视认证与访问控制。
大华厂商方面紧急发布安全公告,建议立即升级至官方发布的新版固件,修补缓冲区溢出漏洞。另外,强化网络配置,避免摄像头直连互联网,关闭不必要端口与服务,采用入侵检测系统加强监控,是防止类似攻击发生的有效措施。 此外,用户应保持固件更新的积极性,定期检查摄像头版本信息,及时获取安全补丁。对于关键场所和高安全需求环境,建议结合多因素认证、VPN及安全网关等技术保障边界安全。同时,安防监控系统的管理者应强化审计机制,一旦发现设备异常行为,应快速响应,防止攻击进一步扩大。 从整个安防行业看,大华事件再次提醒开发商及安全供应商投入更多资源于嵌入式设备安全开发和生命周期管理。
固件设计应充分考虑安全编码实践,采用多层防御策略,例如ASLR、DEP(数据执行保护)、代码签名与安全启动等,提升设备被攻击后检测和恢复能力。安全厂商也需完善漏洞响应机制,加强与设备制造商的协作,确保安全补丁能及时推送并被用户有效应用。 综上所述,大华摄像头的两项关键缓冲区溢出漏洞通过ONVIF协议和文件上传接口为攻击者打开了远程劫持设备的大门。漏洞的严重性不仅表现在技术层面,更是提醒各企业和用户高度重视智能监控设备的安全防护。防范此类攻击的根本手段是及时升级固件、合理配置网络环境、强化访问控制和安全监测。信息安全已成为现代物联网时代不可绕过的重要课题,只有全方位提升防护水平,才能确保安防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
用户及行业内各相关方应携手努力,共筑智能安防的安全屏障,为未来智慧城市和数字未来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