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当旅客打开航空官网以为看到的机票报价是固定参考价时,事实往往远远超乎想象。纽约飞往洛杉矶的直飞航班,上午九点初报价仅为233美元,但到了不到一小时后的九点四十一分,价格便跳涨到248美元。中午收到的航班价格提醒邮件里,票价更是飙升至287美元。机上飞机依旧如常,飞行路线未变,价格波动的幕后推手是航空公司采用的动态定价算法,这些软件将每个剩余的空座视为“活的资产”,价格不断调整直至登机门关闭。航空机票价格的频繁波动已成为常态,背后是极其复杂且高度自动化的软件系统不断监控与优化售票策略。航空票价会根据预订情况在短短一天内变化数十次,甚至同一航班同级别座位的价格能经历三十五个不同价位。
这种现象不仅来源于全球分销网络每日多次推送的价格更新,也因实时预订数据驱动的算法调整而加剧。多数旅客误以为票价波动是根据个人浏览器信息如cookies做出针对性调整,但加州伯克利哈斯商学院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真实的情况:机票价格实际上是在一套有限的预设价位之间摇摆,价格的调整重点是剩余库存而非购物者身份。换句话说,价格的左右摇摆并非秘密针对用户个人,而是库存上的跃升跳档,可能一次涨价幅度高达几十甚至一百美元,这样导致价格曲线呈现出断裂的阶梯状态。机票市场比起传统的固定价格目录,更像是一场永不停歇的高频率拍卖。每一笔搜索查询、预订确认、订单取消或者竞争对手的促销活动,都会成为算法调整价格的重要数据点。整个系统对小幅需求变化极其敏感,价格随时随地悄无声息波动,但始终严格遵循收益最大化的逻辑。
航空业的收益管理起源于1978年美国航空业监管放松之际。彼时,航空公司失去价格管制保护,领军航空公司美国航空的前负责人罗伯特•克兰德尔设计了“收益管理”系统,创新以“Super Saver”超级优惠票为起点,推行通过数据分析动态调价,确保飞机座位收入最大化。他们细分出多个预订等级,从高档全价经济舱Y等级、中档的M/H折扣舱,到最低价的Q/V等级,每一等级除价格差异外还有对应的退改政策及预订期限。随着售价阶梯的演变,最便宜的座位卖完后,系统会自动开启下一阶梯预订等级,价格瞬间跳涨。支撑这一流程的是由航空研究科学家Peter Belobaba构建的核心算法,称为期望边际座位收益模型(EMSRb)。该模型通过精算每增加一个低价预订座位与保留座位卖给未来高价买家的收益权衡,动态调整不同价位座位的保护数量。
算法需要在“卖出过多低价票减少收入”与“保留过多座位导致座位空置浪费”之间精准平衡,确保航班整体收益最优化。在大多数传统航空公司中,经济舱可用的票价通常限定在十至十五个等级,每个等级相差二十到一百美元不等,价格梯度呈阶梯函数。即便预订增长只是一丁点,算法关闭最便宜等级并开放下一等级,乘客端看到的价格跳跃可能明显,但实际需求变化却微乎其微。如今,航空公司坐拥海量数据流,从预订速率、订单取消、会员身份信号,到竞争对手价格信息、搜索引擎查询量、天气预报甚至油价期货,都实时输入云端收益管理系统。单架大型航班起飞前数小时内,价格微调次数可达数百次,每次微调都重新评估座位的销售预测和期望收益。固有的EMSRb算法依旧是收益管理的核心,在机器学习的加持下进一步进化。
像PROS和FLYR这类供应商利用神经网络将历史数据与即时购物姿态相结合,模拟“假设情景”精细调整价格弹性,向航空公司推荐更连续且高度个性化的定价策略。与传统票价间隔固定的大级别价格阶梯相比,现代动态定价使机票价格在水平之间不断细分,实现更平滑的价格曲线。新分发能力(NDC)是现代航空业革新的关键。它允许航空公司根据实时状况响应价格请求,不再局限于全球分销网络针对此前固定价目表的限制。以汉莎集团为例,NDC渠道采用连续定价逻辑,能够创造更多选择、更低起始价位的票种。ATPCO正在推广的动态定价引擎能够实现在传统渠道内实时添加折扣或溢价,无需重新提交价格更文件,极大加快了价格调整速度。
当然,即使自动化程度极高,航空公司也会设定“护栏”,限制价格每日的调整频率和变动幅度。人工收益经理仍然每天举行数次会议,审查异常波动,启动促销,或应对竞争者的抢售价。自动化负责分钟级的动态微调,人为主导长远的市场策略。旅客眼前的机票价格呈现,是多种动态力量博弈的结果。库存变化是首要,任何一次购票或退订都会即时影响该舱位的库存数量。当最低价舱位被抢空,下一等级会立即开放,导致价格跳跃。
相反,当预留座位因未支付取消,低价舱位重新开放,也会引发价格短暂回落。过去,仅仅因全球分销网络每天推送三次价格文件,如今虽能多达十五次,旅客刷新页面发现“价格突然涨了”往往就是因为批量文件刚刚集中更新。除此之外,诸如竞争航司突发促销、大型会议、恶劣天气等外部冲击同样会导致算法快速反应,提价或降价。曾有飓风疏散期间迈阿密机票价格飙升引争议,尽管有指责操纵价格,实际系统是自动响应强烈需求波动。清理浏览器cookies或切换隐身窗口几乎不会影响基础票价。多项权威调查以及追踪测试均表明,价格波动根本原因是库存与文件批量推送,而非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定价。
航空公司也公开否认对单一消费者进行捆绑价格调整,因其技术难度极大且可能招致监管调查。最终,驱动价格变动的四大引擎是:库存变更、批量文件推送、外部需求突发以及竞争策略调整。理解它们的节奏与变化,可帮助旅客把握最佳采购时机。航空公司在这一动态定价体系中收获颇丰。持续定价甚至近实时调整使整体收入提升3%至7%,而且飞行载客率和座位收益率同步增加,降低单位运营成本。少部分频繁出行者通过设置价格提醒、掌握价格阶梯跳动,甚至利用购后监控赢得返现或降价赔付。
但更多的休闲旅客因价格变化复杂且波动频繁,经常错失低价机会。在线旅游平台和比价搜索网站也因自身缓存延迟被用户误解扮演“提价推手”,实为机票库存调价与查询确认时段差异导致。消费者监管机构密切关注定价过程中的异常激增,尤其在紧急疏散和高峰假期时,会引发公众不满和媒体讨论。监管压力促使航空业趋向于价格透明和更严格的规则制定。智慧旅行者通常会提前90至120天跟踪机票价格,这段时间低价舱位还相对充裕,价格波动空间较大。利用邮件提醒每天多次监测价格变动,能及时捕捉到只有几小时窗口的低价。
掌握所选航线价阶梯的跳涨规模,有助识别明显的降价信号。深夜时段(尤其按出发地时区)价格通常更低,因为航司会清理未付款持座,临时释放低价票。若航司允许可取消预订,不妨通过短暂锁定低价触发算法微调,观察票价变动后再决定是否最终支付。购票后,利用部分航空公司的“价差退还”政策及第三方服务如JetBack,持续监控价格变化及时申请退款或信用积分。对于复杂行程或热门假期,可尝试邻近城市间的航班组合,往往能获得更持久的低价优势。始终记住,清除浏览器cookie的“神话”无助于获得更优价格,关键应聚焦于算法背后的时机、库存与市场变化。
展望未来,航空业正在测试打破传统价格等级限制的连续定价体系。汉莎集团的NDC渠道已经开始采用此逻辑,创造远超以往二十六级价格的更多差异化票价。IATA动态报价框架与ATPCO动态定价引擎推动行业迈向所有查询即刻响应个性化票价的新时代。个性化定价是未来最具争议的领域之一。现代技术能将报价链接至用户身份甚至卖家信息,带来透明度与公平性的双重担忧。美国部分航空公司因收集用户邮编、浏览数据等行为遭议员质询。
消费者权益保护者警告,这种“定价地狱”可能令每笔交易变成黑箱谈判。数据伦理学家同样呼吁审视算法定价带来的社会公正影响与监管框架调整。眼下,理性旅客仍然能够通过早期跟踪、贴身监控和有效利用退差服务,战胜市场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价格永远在变化,机票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拍卖。只要掌握背后算法的运行节奏,就能领先一步,化复杂为机遇,出行更省心,更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