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制药行业财报季如约而至,成为观察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对制药业征收特定关税措施影响的重要窗口。制药企业普遍面对复杂多变的关税环境,虽然部分成本压力已显现,但对未来专项药品关税的实际影响仍持高度谨慎态度。新一轮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令企业在财务预期和投资规划上充满挑战,同时也推动其调整运营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局。 从已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中可见,许多制药巨头将2025年业绩指导区间纳入了当前已实施关税的影响,但普遍未将未来可能的药品专项关税因素计入预测。企业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大多采用定性描述未来潜在影响,避免具体数字披露,表明对政策走向和实际冲击程度尚未形成全面共识。然而,大多数公司依然展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盈利韧性,表明其对复杂贸易环境下运营风险已提前布局。
BioMarin制药公开表示,尽管其2025年指导不包括未来药品特定关税,但公司正积极模拟多重关税场景,评估多种应对措施和缓释手段。通过强化供应链多元化和生产基地区域分布,BioMarin力图在政策冲击中保持竞争优势。Moderna则表达出相对乐观的态度,强调其高价值药物核心成分主要在马萨诸塞州本土200,000平方英尺的制造厂生产,新设海外生产基地预计将在本年度投入运营,将助力其实现区域供应的平衡和稳定,降低关税带来的成本波动风险。 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同样高度重视制造基地在美国的扩展计划。公司强调,通过提升运营效率和强化供应链韧性,能够有效抵消可能出现的关税增加。GSK已将美国制造业扩张列为核心战略,期望借助本土化生产降低关税风险,并更好地服务于美国市场需求。
同时,瑞士制药和诊断巨头罗氏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内向美国投资高达500亿美元,明确传递其应对关税挑战、增强本土化布局的坚决信号。 强生公司今年三月宣布额外投入5500万美元加强美国生产能力,该公司预估因现有及拟议关税导致约4亿美元成本上升,但主要负担由医疗器械部门承受。强生通过这一投资不仅旨在吸收潜在关税风险,也期望提振本土制造效益和技术创新水平。相比之下,辉瑞预测,今年因现有关税增加的成本约为1.5亿美元,低于强生,但其CEO阿尔伯特·布尔拉坦言,对未来专项制药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正逐渐抑制该公司在美投资动作的积极性。 不断加码美国制造被视为业内对抗关税威胁的主要策略。企业通过大规模资本注入,优化供应链结构,提升本土产能,力求减少对海外生产的依赖,从而降低关税成本成为企业运营的关键。
与此同时,如何平衡成本、保障供应和满足监管要求成为企业面临的多重难题。贸易经济环境的深刻变革要求制药公司必须在全球视角和区域策略之间寻求最佳契合点。 此外,业内分析认为目前的关税预期从单纯的成本负担,正逐步转向促进企业优化运营模式和供应链弹性的催化剂。制药企业对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生产的投入提升,有助于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非关税壁垒带来的影响。供应链上下游的数字化协同也日益成为降低运营风险的关键。 投资者和市场分析机构密切关注制药企业财报对关税影响的表述,视作判断企业未来表现和行业投资价值的重要依据。
William Blair等投研机构对部分制药企业的业绩表现持乐观态度,认为其较强的财务基础和战略执行力将有助于持续稳定增长。企业不断强化风险管理和多元化布局,将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总体来看,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尽管制药行业对未来制药专项关税保持高度警觉,但多数企业已通过强化美国制造投资、供应链重构和运营提升等多管齐下的策略积极应对。关税的不确定性虽然给业绩和投资决策带来压力,但也驱动企业在创新、效率和风险防范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展望全年,预计制药企业将在寻求合规与成本控制之间不断调整,同时密切关注政策变化。未来数月,监管动态及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将进一步影响行业投资环境和竞争态势。
企业需持续推进制造基地多元化,优化供应链弹性,积极提升数字化水平,以增强在关税背景下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制药行业作为全球公共健康保障的重要支柱,其应对复杂关税挑战的策略和成效,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经营表现,也关系到新药研发、患者用药可及性及整体医疗生态的稳定。2025年制药关税走势仍具极大不确定性,行业观察者和投资者需持续关注财报信息和政策变化,以把握未来行业发展机遇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