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日,美国参议院以68票赞成对30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备受瞩目的GENIUS稳定币法案,这标志着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在加密货币,特别是稳定币监管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该法案意在通过明确监管框架,推动稳定币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增强消费者保护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然而,尽管法案受到业界的欢迎,金融学者和监管专家对其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表达了深切忧虑,尤其是针对其对美国国债市场的依赖问题。稳定币作为数字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特点是与法定货币的1:1挂钩,从而实现价格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仅增强了其作为支付手段和价值存储的实用性,也成为了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GENIUS法案的重点之一是要求稳定币发行商必须以美元及短期美国国债进行1:1资产支持,这一规定旨在提高稳定币的透明度和可信度,防止资产支持不足导致的风险。
法案的支持者,特别是田纳西州参议员比尔·哈格蒂(Bill Hagerty)坚信该法案会巩固美元的全球领导地位,促进国债需求并加强对客户的保护。哈格蒂强调,通过稳定币为美国国债提供新的资金来源,能够助力国家财政安全和经济发展。尽管如此,研究者们对法案的某些条款提出了警示。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叶沙·雅达夫教授与前美联储支付与清算部门官员布伦丹·马龙日前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法案中对稳定币资产支持的要求可能导致稳定币发行商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尤其是短期国债,这一趋势若加剧将引发市场流动性问题。稳定币市场规模在近几年迅速扩大,从2019年的约20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230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市场对国债的需求急剧攀升,可能冲击本已面临流动性挑战的国债二级市场。
近年来,由于高频自动化证券交易商的竞争加剧,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后银行资本缓冲要求的提高,传统银行在国债市场的参与度显著降低,这使得国债市场的交易对手数量减少,流动性承压。此外,美国国债的流通规模也从2008年的4.8万亿美元激增至2025年的28.6万亿美元,这种快速扩张伴随着结构性复杂和市场参与者的多样变化,使得市场承压尤为明显。研究者担心,若某大型稳定币发行商遭遇赎回挤兑,必须迅速变现资产以满足投资者需求,而国债市场流动性不足则可能导致其无法及时出售国债,进而导致流动性风险甚至破产。这不仅威胁到稳定币市场的稳定,也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冲击更广泛的金融市场。历史上,国债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并非罕见。2020年新冠疫情引发的市场恐慌导致的国债流动性骤减,价格出现异常波动,以及2025年特朗普总统调整贸易政策引发的短期市场震荡,均显示市场的脆弱性不容忽视。
与之相对应,稳定币市场变化迅速,监管体系难以及时跟进。行业观察者提醒,稳定币发行商的迅速扩张如果无法得到有效监管和风险管控,将可能形成累积的系统性风险。监管结构的协调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涉及稳定币和国债市场的监管主体分散,包括联邦储备系统、货币监理署以及各州监管机构,目前缺乏统一的监督协调机制。GENIUS法案赋予了联邦货币监理署和美联储对大型稳定币的监管权力,但对于小规模稳定币则交由州监管机构管理,监管覆盖的分裂可能导致监管漏洞。专家建议,联邦监管机构应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对稳定币和国债市场的联合监管。
另外,稳定币法案的通过还可能引发对美国国债市场结构的深远影响。现阶段,短期国债约占国债总债务的四分之一,长期债券则用于支持政府的长期财政规划。如果稳定币市场对短期国债的需求激增,可能导致国债发行结构的调整,影响政府债务管理成本及财政政策执行。值得注意的是,GENIUS法案尚需在众议院获得通过,众议院随后还将进行与另一项稳定币监管法案——STABLE法案的协调。两法案在联邦监管架构、州监管协调以及算法稳定币的监管问题上存在分歧,如何整合成为立法进程中的关键课题。政治因素亦对法案推进产生影响。
部分民主党议员对法案持怀疑态度,认为该法案可能利于特定商业利益,特别是与前总统特朗普相关的加密资产项目,存在利益冲突风险。这些政治分歧可能延缓立法进度。总体来看,GENIUS稳定币法案的通过标志着美国加密货币监管进入新阶段,为稳定币市场带来诸多积极变化,但同时也暴露出当前国债市场流动性及金融监管协调方面的明显不足。未来,如何平衡稳定币市场的快速发展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将成为监管者、立法者和市场参与者共同面临的重要挑战。随着数字资产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扩展,稳定币作为桥接传统金融与数字经济的关键纽带,其监管框架的完善不仅关系到加密行业的健康成长,更对全球金融体系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美国的立法进程和政策选择将深刻影响全球稳定币市场发展趋势,也为其他国家提供宝贵经验和警示。
未来,跨部门合作及创新监管思路将是稳步推动稳定币市场稳健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