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深刻影响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我们的文化遗产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文化载体,如书籍、音乐和电影,正逐渐从实体形态转向数字形式。这一变革为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让文化记录面临消失的巨大风险。最近发布的报告《消逝的文化:我们脆弱的文化记录》(2024)深刻揭示了数字文化领域存在的隐患和威胁,并呼吁社会各界采取切实行动保护这些珍贵的公共资源。数字文化的易逝性源自多重因素,其中最显著的是数字平台的商业模式转变。以往我们可以永久拥有唱片、书籍甚至影片的实体版,而如今,随着流媒体平台和临时许可协议的普及,许多内容以数字版权的形式被锁定于特定平台。
用户对内容的访问往往建立在短期合作或许可的基础上,一旦协议终止,内容便有可能从平台上消失,公众也失去了永久访问的可能性。这种现象不仅剥夺了普通用户长期享受文化资源的权利,也对历史学家、研究者以及文化工作者的资料获取造成严重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转为数字形式,未被妥善存档的内容在数字空间中化为虚无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公共记忆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除了商业模式造成的隐患外,恶意网络攻击成为数字文化保存的另一大威胁。诸如互联网档案馆、英国图书馆、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多伦多公共图书馆以及卡尔加里公共图书馆等重要文化机构频频遭受网络攻击,这些攻击严重破坏了数字内容的保存基础设施,阻碍了社区层面对文化资源的访问。网络攻击不仅仅是黑客技术的炫耀,更直接威胁到全社会对共同文化记忆的维护。
公共文化机构和数字档案馆作为文化传承的关键枢纽,其安全保障不可或缺。报告强调,这类攻击可能导致大量珍贵且不可替代的数字资料永久遗失,从而使后代无法触摸或研究过去的重要文化现象。数字文化的保护需要法律、技术以及财政支持的多重保障。当前,许多综合性的法律法规尚未充分覆盖数字文化的长期保存,版权法的诸多限制往往成为公共机构保护和传播文化遗产的障碍。报告呼吁应赋予图书馆和档案馆更多的合法权限,使其能够合理保存和供公众访问数字内容。这不仅是为了保障文化的传承,也符合社会对公平使用的根本诉求。
财政支持方面,数字文化归档和保护需要稳定且充足的资金投入。从服务器维护、数据备份到技术升级,均需持续资源保障,才能抵御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并保证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除了外部威胁,数字文化本身的脆弱属性也值得关注。数字格式更新迅速,存储介质寿命有限,一旦缺乏及时的迁移和备份,数字资料同样面临消亡风险。数字化保存虽为文化存续开辟了新路径,但必须建立健全的保存体系,避免数字文化成为信息孤岛或“数字黑洞”。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物质载体的延续,更需关注语言、风俗、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数字时代,这些非物质元素同样易被忽略甚至遗忘。报告提到,以阿鲁巴当地语言帕皮阿门托语为例,其数字化保存工作至关重要,体现了保护文化多样性和语言多样性的紧迫性。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应承担起文化多样性的守护者角色,推动多语种资料的数字保存与传播,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交流。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数字文化保护形势,社会各界需形成合力。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确保开放且可持续的数字文化环境。学界和研究机构需加大对数字文化保存技术和策略的研究力度。
公众也应增强文化保护意识,积极支持公共图书馆与档案馆的工作。只有凝聚多方力量,才能建设一个数字文化得以共享且免遭消失的未来。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作为数字文化保护的先驱,其面临到的挑战和被攻击经历也警示了整个行业的重要性。通过他们的案例,社会看到了数字文化保护的脆弱性和紧迫需求。报告《消逝的文化:我们脆弱的文化记录》不仅为我们揭示问题,更为未来指明了方向。保护数字文化遗产是每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共同使命。
文化不仅仅属于某一个群体,而是全社会的记忆和财富。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传承,不仅是尊重历史,更是对人类未来的负责。面对数字时代深重的危机,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支持和强化公共服务机构的角色,更新法律法规,加大投入力度,防范外部的恶意攻击,完善数字保存技术,以维护数字文化的持久安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阻止文化记录的消逝,守护属于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