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货币市场的蓬勃发展,比特币作为一种另类资产逐渐进入了许多企业的财务战略视野。自202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将比特币纳入企业的资金储备,试图利用其抗通胀和潜在升值特性来对冲法币贬值风险。以美国软件公司Strategy为代表的先行者们通过将现金转化为比特币,引发了全球企业对该资产的关注。截至2025年中,全球已有超过220家公开交易公司宣布将大量资金配置于比特币,总持仓量达59.2万BTC,价值约600亿美元。部分投资者也将这些企业视作比特币的“替代投资”,通过股票间接获取数字货币的涨幅红利。然而VanEck作为全球知名的资产管理机构,对此趋势发出了重要警告,特别指出部分过度依赖比特币的公司正面临严重的资本侵蚀风险。
比特币的高波动性是资本风险的核心根源。相比传统资产,比特币价格剧烈波动,上涨时资产总值快速增加,可提升公司市值;但在市场低迷期,公司股票和比特币的价值则可能双双下跌,导致企业资产负债表承受巨大压力。更为关键的是,这些企业获得比特币资金的方式通常依赖发行新股或举债融资。如果股票价格远高于公司账面净资产,这种资本扩张方式能够短期内提升股东价值,但一旦市场预期趋于理性,股票价格回落至或低于净资产价值,新发行股票带来的股东稀释效应便会导致公司整体价值缩水。VanEck研究主管Matthew Sigel形象地将这种现象称为“资本侵蚀”,即公司市值虽然反映比特币资产,却不足以支撑持续融资,导致股东权益缩水。 在这一背景下,Semler Scientific成为值得警惕的典型案例。
这家美国医疗技术公司大举投资比特币,股票最初随着比特币上涨迎来股价飙升,但到2025年中期其股价却出现超过45%的大幅下跌,甚至跌破其持有的比特币资产账面价值。这表明市场对该公司的估值严重低于其比特币储备,投资者信心受到打击,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大受限制。通过Semler的例子,VanEck揭示了过度依赖数字货币作为企业资产的潜在危机,即使底层资产表现良好,公司整体价值仍可能因市场估值偏差和融资结构风险而遭遇侵蚀。 许多企业在追逐比特币投资机会的过程中,忽视了科学与行为学研究的风险警示。行为金融学指出,管理层往往存在过度自信与跟风现象,忽视比特币价格波动的持久性和极端下跌风险。心理上,许多公司对比特币表现不佳时产生“损失厌恶”心理,难以及时止损,反而加剧损失。
统计学上,比特币价格遵循“厚尾”分布,极端跌幅事件不是偶然,而是较为常见,这使得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去年暴露于连锁反应和系统性风险。区块链生态中的智能合约清算、代币关联及中心化交易所的倒闭等事件,均可能引发市场价格的急剧下行,进而影响企业资产安全。 VanEck还以Grayscale比特币信托(GBTC)为例,分析了数字货币投资产品如何因市场机制缺陷导致巨大折价损失。GBTC长期以溢价交易,但2022年至2023年熊市期间,其折价率暴涨,投资者遭遇资金被锁定且无法及时赎回的困境。类似问题若发生在持有庞大比特币资产的企业财务中,缺乏兑换机制的企业可能被迫在低价出售比特币来应对债务或股权融资需求,进一步加剧资本侵蚀。 VanEck将当前比特币企业资金管理的风险类比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银行业乱象。
金融机构因过度利用杠杆扩大风险敞口,遇到资产价格下跌时无法偿付债务,引发连锁崩盘。比特币重仓公司通过发行新股和举债不断买入比特币的融资模式,同样建立在市场持续乐观的假设上,当市场逆转,企业极易陷入资金链断裂困境。由此,对比特币资产的过度依赖和盲目扩张被视为埋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 为了规避资本侵蚀,VanEck提出了一系列务实建议。首先,当企业股票价格连续低于公司净资产价值95%时,应暂停新股发行,以防止进一步摊薄股东权益。其次,可考虑回购自家股票以缩小市值与资产价值的差距,增强投资者信心。
另外,对持续低估的比特币策略,企业应积极审视并适时调整,包括可能的合并、拆分或完全退出比特币财务模型。同时,企业需优化高管薪酬结构,确保激励方式更加侧重于每股价值的长期增长,而非单纯扩大比特币持仓规模,避免过度积累带来的风险敞口。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涉足加密资产领域,单纯看重比特币的价格上涨而忽视风险管理无异于饮鸩止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不加控制的风险积累最终会对企业的财务稳健性构成致命威胁。面向未来,企业必须结合严谨的风险建模,进行极端但合理的压力测试,以科学数据为导向制定稳健的比特币资金战略,保证在市场波动中依然保持资本结构的健康与持续发展能力。资本侵蚀警告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借鉴传统金融和加密行业历史经验的理性总结。
最关键的不是谁囤积了最多的比特币,而是谁能在下一轮市场震荡中守住企业的根基,确保股东价值不被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