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疫情期间,教育科技迅速成为连接学生与远程课堂的桥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些看似便利的教育应用和平台(简称Ed Tech)背后隐藏着严重的隐私危机。大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育科技应用都在无形中监控着我们的孩子,收集并分享他们的个人信息,甚至将这些数据出售给广告商和数据中介机构,形成了一个复杂且隐秘的监控网络。2022年,互联网安全实验室发布的研究指出,美国学校所使用的教育应用中近96%会与第三方共享学生信息,其中78%将数据提供给广告商和数据经纪商。人权观察组织(HRW)对全球49个国家164款教育科技产品的分析显示,超过89%的应用植入了广告追踪器,向广告界传递儿童的上网活动信息。2024年的一项研究更揭露,平均每款带有追踪功能的教育应用会在学生登录时向6.7家不同的数据经纪公司发送数据,学生的每次点击、敲击甚至地理位置都可能被追踪。
这些事实令人震惊,也展现了教育科技领域广泛而深入的隐私漏洞。教育应用所收集的数据类型极为广泛,甚至包括高度敏感的内容。一些应用能够精准定位学生的地理位置,暴露孩子的居住地址、上学路线,以及其他私人行踪。更令人担忧的是诸如Adobe Connect等虚拟课堂工具被发现记录学生的键盘输入和手机号码,甚至将摄像头和麦克风的权限滥用分享到第三方服务商。此外,部分应用秘密采集联系人名单、电子邮箱以及人口统计信息,而这些社交数据不仅用来构建学生的社交网络,甚至成为数据经纪商争相购买的宝贵资产。通过对行为与使用数据的全面追踪,教育平台能够掌握学生浏览的页面、停留时间、回答正确与否等细节,这种数据融合广告追踪器后,可以勾勒出孩子校内外的生活轨迹。
更为敏感的是,某些心理健康评估、在线辅导和特殊教育工具触及学生健康状况和残障状况的信息,然而同样被泄露给广告网络。整体而言,绝大部分教育科技产品毫无底线地采集学生数据,无论数据的敏感度或隐私性都无一幸免,最终被汇聚成学生个人资料档案。先进的广告技术公司甚至将这些学业数据与社交媒体和电商的数据结合,精准预测儿童行为并针对其心理弱点进行定向推送。学生数据主要被用于广告和用户画像行业。孩子们的设备通过不断向各种广告追踪器上传信息,为营销平台、分析公司和数据经纪商提供原材料。这些机构利用数据建立详尽的用户画像,优化广告投放。
2022年MarkUp的一项调查曾披露,某伊利诺伊州学区通过PowerSchool管理的学生信息多达7000多个数据字段,涵盖学生、家长及教师的各类细节。类似地,韩国的公共教育广播系统(EBS)被发现其主页加载后即激活24个广告追踪器,向15家包括Facebook、Google、Criteo、Appier等知名公司报告学生活动数据。很多数据经纪商正宣传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广告投放,能够根据孩子做数学作业时的点击行为推送定制化的广告和信息。这种看似无害的个性化推荐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潜在危害。网络安全专家指出,基于孩子焦虑历史或学习表现等敏感数据构建的用户画像,会导致未来在申请医疗保险、教育资源甚至贷款时遭遇歧视,还可能受到有害的诱导性广告攻击,比如针对易成瘾学生推出的游戏。可见,孩子年龄尚小,缺乏防御意识和辨别能力,这种针对性营销极具毒性。
令人担忧的是,大部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此现象知之甚少。虽然他们努力审查所用教育软件的隐私政策,但由于隐私条款繁杂难读,且存在诸多隐瞒或误导,难以阻止高风险应用的继续使用。例如互联网安全实验室发现,尝试审查应用的学校并未显著减少使用“极高风险”应用的比例,也难以避免广告软件的侵入。儿童隐私议题之所以重要,根本在于孩子们的安全、权益和身心成长受到直接威胁。地理位置追踪可能使儿童面临实体危险,详尽的画像信息可能被用来操控孩子的身份认同和弱点,比如向LGBTQ+青少年推送误导内容。尤其是社会边缘群体的家庭,其忧虑更为强烈。
根据2024年民主与科技中心的调查,少数族裔家庭和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长更担心数据被滥用。他们私密的困难和挑战被毫无节制地商业化,令人痛心。学校应是孩子们安心学习和成长的港湾,是信任的场所。如今,大型企业、广告商和科技公司通过教育应用植入追踪器,令孩子们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受到侵蚀。此外,家长和学生还被迫信任这些公司能够安全地保护数据,然而事实并不乐观。2025年,PowerSchool出现数据泄露事件,暴露了学生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甚至包括极少数的社会安全号码和医疗信息。
数据安全失守使得被收集的个人信息伴随孩子多年,暗中影响他们的大学录取、求职机会、贷款资格乃至保险理赔。数据既是力量,也是一种潜在的操纵工具,将孩子的个人信息交给不受监管的第三方,无疑交出了对他们未来的控制权。从法律保护层面而言,儿童隐私受到一定的保障,比如美国的《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COPPA)等法规对保护儿童网络数据进行了规定,但现实中保护仍显零散且不足。很多大型教育科技厂商在灰色地带经营,利用法律漏洞牟利。缺乏严格监管和强制执行,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独自承担寻找安全服务的重任。好消息是,随着隐私意识的提升,家长、教师以及管理者的呼声越来越响亮。
2024年民调显示,美国约60%的家长和50%的学生对学生数据隐私表示担忧。当家长得知学校数据泄露事件后,他们的忧虑显著提高。教师和技术专家开始质疑供应商合同的不透明性,一些学校加入“学生数据隐私联盟”,通过联手共享信息和制定统一隐私条款,推动更安全的使用环境。在联邦层面,2025年4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开始执行COPPA更新,限制数据存储期限并要求获得家长明确同意才能向学生展示定向广告。尽管还有政策未被采纳(如全面禁止商业用途),这依然是隐私保护的重要进展。家长与教育者可通过主动提问学校使用的应用及相关数据处理情形,查阅隐私政策来发现风险。
当发现数据被多方共享或隐私政策缺乏保障时,应视为警示信号。家长还应积极参与学校会议,推动透明度,促使学校加入数据隐私联盟并借鉴其他地区经验。限制应用对摄像头、麦克风及定位的权限,利用隐私优先的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为孩子提供更安全的学习工具。同时使用端到端加密的通讯和笔记工具,防止数据泄露。家长们也应支持更严厉的法律制定,参与相关倡议组织,实现政策层面变革。虽然教育科技不可逆转地深刻影响着教学方式,且带来了不少便利,但绝不能以牺牲孩子隐私为代价。
正如人权观察指出,世界上已有法国、德国、日本、阿根廷等国家的教育网站实现零追踪,这证明隐私保护和教育创新并非不可兼得。像Proton这样重视隐私保护的技术公司,正为构建尊重学生数据权利的教育生态贡献力量。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潜力应当是被珍视和保护的,而非变成商业追踪的目标。通过家长、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共同努力,我们有望打造一个既支持教育发展又保障儿童隐私的未来,让教育科技真正服务于学习,而非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