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北京英伟达公司虽经历了其CEO黄仁勋对中国的高调访问,但令人意外的是,全球领先的AI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并未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设立展位。这一举动无疑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作为全球AI计算领域的领导者,英伟达的缺席让人们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到中国本土企业,尤其是华为及其竞争对手们的表现上。从这场盛会的格局可以看出,伴随着中美贸易及技术限制的升级,中国科技企业正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努力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抢占AI产业制高点。现场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华为的Ascend系列AI芯片及其最新发布的Atlas 900 A3 SuperPoD超级计算系统。华为通过将384块Ascend芯片高效集成,实现了强大AI模型训练计算能力,展示了其在AI硬件自主研发上的显著进展。
尽管单芯片性能尚不及英伟达的旗舰Blackwell芯片,但通过规模化集群,华为成功弥补性能差距,彰显了系统级创新的重要性。除华为之外,展会中包括成长中的芯片设计公司如摩尔线程(Moore Threads)与云硅科技(Yunsilicon)也纷纷亮相,彰显国内半导体产业链逐步完善及创新活力的提升。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则展出了丰富的AI应用场景,包括智能机器人、智能眼镜及多语种翻译等,涵盖从云端算力到终端设备的全链条技术布局。由此可见,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不仅是技术展示平台,更成为中国企业彰显独立自主技术能力和产业生态布局的舞台。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因美国政府近年施加的出口限制,特别是限制向中国出口最先进的芯片和相关技术,其市场战略和产品布局受到明显影响。虽然近期美国宣布允许英伟达恢复向中国销售定制的H20芯片,但该公司尚未明确具体发货时间及订单情况,未来市场表现仍充满变数。
由于英伟达的核心优势仍在高性能云计算GPU领域,诸多中国企业则在边缘计算芯片开发上加大投入,瞄准智能设备本地化运算需求。网易有道推出的基于云与边缘融合的AI学习辅助设备,就是中国AI产业多元化及复杂化发展的缩影。诸多业内人士认为,英伟达依然是全球AI硬件标准制定者与领先者,短期内不会轻易被取代,但中国本土制造商凭借自主研发和规模化优势正逐步缩小差距。中美科技竞争不仅体现在芯片性能,更由供应链、生态系统以及政策导向等多维因素构成。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同时透露出中国政府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定决心和战略布局。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大会开幕式上宣布启动全球AI合作组织,计划总部设于上海,旨在推动AI技术标准化及跨国合作,体现中国作为全球AI产业新兴力量的野心与责任。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提出的AI行动计划关注技术输出及对外影响力,试图规范和引导国际AI发展方向。二者在全球舞台上的博弈态势日益明显,为AI产业未来格局带来不确定性和变革机遇。综上所述,英伟达的缺席并不意味着其影响力的减弱,但中国本土技术力量的崛起足以重塑全球AI芯片产业生态。华为及其它芯片企业通过创新驱动、自主研发,在面对外部制裁和技术壁垒时展示出强大韧性。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既是一个展示窗口,也是中美科技竞争的缩影,预示着一个技术多极化、创新生态更加复杂的未来。随着中国科技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环境的演变,AI产业链的自主性和完整性将获得极大提升,推动中国从AI应用大国向AI技术强国迈进。
未来,全球AI技术发展将更多体现合作与竞争共存,创新与标准相辅相成的新趋势。正是在此背景下,技术创新者和产业决策者需深刻把握变化,拥抱挑战,推动AI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造福全球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