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理论上人们能够随时查证事实、获取丰富资源并保持持续的资讯更新。然而,令人讶异的是,广大民众仍然极易被操纵和控制。原因在于操纵从来是一门科学,那些掌握了其核心规律的人,总能轻易获胜。政治家和领导者深谙如何激发人们的恐惧、情绪和本能。他们将这些心理因素巧妙地利用,打造出一套“操控公式”,让群众在无形中屈服于既定的叙述与意志。虽是老生常谈,但操纵的技巧依旧有效,且随着时代发展愈发精巧。
操纵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人类深层恐惧和欲望的把握。通过制造恐惧对象——比如移民、精英阶层或者经济崩溃的威胁——操作者点燃公众的焦虑,并借助煽动性的激烈语言将问题渲染为全民皆须面对的重大挑战。同时,建立黑白对立的故事框架,提出“恶人”和“救世主”,其中操纵者自居为英雄救星。重复放大这类信息,增强群众的信念,形成坚不可摧的舆论基础。这种手法由来已久,是政治操作中的传统绝技。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策略依然屡试不爽,即使现代人随身携带智能手机,能实时查询各种信息也难以阻止其发挥作用。
特朗普堪称现代操纵的典范,其策略放弃了理性辩论,转而直击民众情绪。他重点利用对“他者”的恐惧,打造筑墙、禁止穆斯林入境等口号,引发文化焦虑并形成选民动员。移民和全球化阴谋被树立为替罪羊,成为中产阶级失意的情绪出口。简洁有力且空洞的口号“让美国再次伟大”激发强烈情感共鸣,吸引了大量忠实拥趸,尽管其政策和行为充满争议,却从未削弱其支持者的热情。与之相比,意大利领导人乔治亚·梅洛尼虽规模较小,却沿用了同样剧本。她强调“传统意大利价值观”和“民族身份”的捍卫,利用移民恐惧和文化衰亡的言辞,卖弄对美好旧时光的怀旧情怀。
梅洛尼证明了即使是在局部舞台上,只要掌握操纵之道,同样能取得政治成功。互联网的普及,本应推动信息透明和理性讨论,但现实却截然相反。社交媒体算法设计强化了回音室效应,只推送符合用户既有观点的内容,阻隔了多元视角和事实真相。网络的戏剧性刺激不断放大愤怒与对立,这种情绪化的信息更易传播,引发无休止的争论和极端立场。信息氾滥反而使人们趋向相信符合自身感受的“真相”,即便未经过严谨核实。此消彼长间,网络群体逐渐变得像宗教般坚定无比,陷入部落式思维,更加难以被理性说服。
未来的趋势并不乐观。权力者为何要停止操控?这种技巧行之有效,能左右选举、操纵市场、推动社会运动。互联网不仅扩大了其影响范围,其操控手段也因技术和大数据的加持而愈加精准。令人讽刺的是,曾被期待解放人类思维的工具,现在反而成为了操控人心的“利器”。操纵已经不再是玄妙的黑暗艺术,而变成了一门蓬勃发展的产业。在当下社会,只要人们更多从情绪出发而非理性思考,操纵的科学就将不断创造出可观的操控成果。
不论是特朗普、梅洛尼,还是未来的任何政客,背后的操作公式始终如一,且会反复被使用。这既是对人性的警示,也是对公众认知的严峻考验。唯有强化批判性思维,培养识别操纵的能力,才能打破这一控制循环。只有觉醒的群众,才能真正摆脱被操纵的命运,迈入一个更加理性和自由的信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