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用户的在线隐私保护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谷歌作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和浏览器开发商,其在广告追踪领域的举措对用户隐私产生深远影响。自2019年宣布“隐私沙箱”以来,谷歌试图用一套新的广告追踪技术替代传统的第三方Cookie。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Topics”机制,这是一种基于用户浏览记录生成兴趣分类的广告定位方法。尽管谷歌将其宣传为“增强的广告隐私保护”,但实际上它依然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的浏览数据来实现个性化广告投放。在2023年9月发布的最新版Chrome浏览器中,“隐私沙箱”正式启用,用户的浏览行为被用来生成大约500种广告类别,如“大学贷款”、“育儿”或“内衣”等。
网站通过向Chrome查询用户的兴趣主题,向其推送相关广告。这意味着,谷歌虽然关闭了前些年备受争议的联邦学习群体(FLoC)技术,但仍保留了对用户行为的深度追踪,只是方式更加集中和隐蔽。相比于传统的第三方Cookie被众多跟踪公司广泛使用,谷歌以浏览器厂商身份直接控制“Topics”数据,主导了广告生态,进一步加剧了数据集中化的风险。尽管其他浏览器如Firefox和Safari早在2019年和2020年就开始阻断第三方Cookie,提供了更为稳健的隐私保护方案,Chrome却依然选择推出“隐私沙箱”,这使得在隐私保护层面选择Chrome的用户面临更多风险。谷歌的用词如“隐私”在这里其实有一定误导性。即使“Topics”机制避免了诸如种族、宗教、性取向等敏感类别,广告定位依然建立在详尽的用户网络行为分析之上。
生态系统中的多家公司减少了,跟踪却未停止。为了减少被谷歌“隐私沙箱”跟踪的风险,用户可以主动禁用这项功能。Chrome浏览器提供了三项主要设置:广告主题、网站推荐广告以及广告效果测量。广告主题功能根据用户访问过的网站划分兴趣主题,开启后用户会看到几个星期内更新的兴趣列表,并可选择屏蔽特定主题。用户可以直接将其关闭以停止兴趣追踪。网站推荐广告允许不同网站间共享广告兴趣信息,实现所谓的“重定向广告”,关闭后将阻止广告商基于前一个网站的访问信息,在其他网站投放相关广告。
广告效果测量功能则让广告商能收集广告点击、展示时间等表现数据,以评估投放效果,这部分数据也可以被关闭。禁用上述功能,可以有效遏制谷歌在浏览器层面对用户进行广告行为追踪的能力。步骤相对简单,用户只需打开Chrome浏览器,点击右上角的三点菜单,进入“设置”,找到“隐私与安全”下的“广告隐私”页面,即可查看并调整相关开关。当然,即便关闭了“隐私沙箱”,如果用户依然使用Chrome,仍有可能面临传统第三方Cookie或其他跟踪技术的威胁。因此,建议结合使用额外的浏览器插件如隐私保护利器Privacy Badger。该插件能屏蔽第三方跟踪器,包括Cookies和浏览指纹等多种隐形技术,在Chrome浏览器中也默认禁用Topics API,进一步提升隐私安全。
更为根本的解决方案是,用户如果对自身隐私有更高要求,或许可以考虑切换至Firefox或Safari等隐私保护更为严格的浏览器。与谷歌的产品相比,这些浏览器从根本上限制了第三方追踪技术,更加尊重用户数据主权。此外,在个人防护之外,推动立法层面禁止在线行为广告、加强数据使用监管,是根治数据过度监控的重要方向。许多隐私权倡导组织也呼吁必须废止基于用户行为的广告定位技术,取而代之的应是更尊重用户选择权和透明度的网络环境。总而言之,谷歌“隐私沙箱”及“Topics”机制虽然意图替代传统Cookie,实现所谓的“增强隐私”,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对用户进行了深入的广告追踪。用户应当清楚了解这项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影响,主动采取措施关闭相关功能,以保障个人隐私安全。
无论是通过Chrome内置设置,还是使用隐私保护插件,抑或转变浏览器使用习惯,都是对抗被过度追踪的有效方法。未来网络隐私保护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用户、企业和监管机构需共同努力,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安全透明的数字广告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