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夜晚,灯火辉煌,绚烂的灯光勾勒出城市的轮廓,成为夜间地球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景象之一。然而,城市灯光背后的组成及其实际影响,长期以来却鲜有科学的深入剖析。今年发表于《Nature Cities》杂志的一项研究,通过德国大规模的公民科学项目“夜光”应用,首次系统、精细地量化了城市光源的类型和密度,揭开了城市灯光的真正面貌。公民科学借助普通市民的观察与记录力量,填补了卫星遥感难以解决的空白,为得出更科学精准的结论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数据保障。城市灯光不仅仅是街道照明那么简单,广告招牌、商业橱窗甚至私人住宅的灯光,都构成了城市夜晚的光污染源。此前,由于遥感技术分辨率和灵敏度的限制,卫星影像往往难以识别具体灯光类型,只能呈现出粗略的光亮强度分布,缺乏对于不同灯光性质的细节信息。
这使得传统研究和城市政策制定常被误导,过度聚焦于街道照明的能耗及污染控制,而忽视了大量广告及装饰性灯光的影响。公民科学项目“夜光”应用则通过招募普通市民,利用手机应用程序在德国约2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进行了灯光类型的现场统计和分类,累计采集了超过23万条光源数据。参与者沿街步行,分辨18种预设的灯光类别,记录光源数量、颜色、亮度和遮挡情况,并通过在线培训保证观察的一致性和数据质量。该项目不仅涵盖市中心,还涵盖了工业区域、商业区及郊区,为分析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灯光特点提供了丰富信息。结果显示,在德国城市中心,广告及装饰性灯光远多于街灯。例如,傍晚时分,广告牌和商业橱窗的灯光数量约为街灯的两倍,虽然到午夜时分一些商业灯开始关闭,街灯比例有所上升,但仍只有城市灯光总量的七分之一。
另外,私人住宅的窗户灯光是最普遍的光源,表明家庭照明对整体夜间光污染贡献显著。通过将现场观测数据与卫星遥感辐射亮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从卫星辐射值到地面灯光密度的映射关系,便于将遥感数据转译为更易理解的单位,帮助政策制定者理解光污染的规模及空间分布。估算显示在德国午夜时分约有7800万个灯光源依然亮起,远远超过公共街灯(约900万盏),显示出节能减排和光污染治理仍有巨大空间和潜力。此外,研究揭示了德国街灯中只有约一半完全遮蔽,防止光线向上散射,节制光污染;而高达58%的泛光灯无遮蔽设计,极易导致光线无效流失至天空加剧天空辉光。基于这些发现,政策重点应拓宽,从街道照明扩展到私人的商业和住宅照明,强化灯光遮蔽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推动建筑物和广告牌夜间灯光的合理管控。公民科学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进行时间分辨的动态调查。
数据显示不少灯光在深夜后逐渐关闭,反映居民和商业活动的节律,对城市夜间光环境的动态变化具有解释力。这一点也印证了卫星数据和星空观察之间存在的差异,后者认为夜间光强增加速率较快。通过收集不同时间点的数据,公民科学为理解夜间光污染的时间演变提供了重要视角。项目还揭示不少灯具亮度过高甚至产生眩光,存在着光能的浪费和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广告牌往往亮度超过推荐标准,反映现行标准需要升级以适应高亮度LED时代。智能感应灯具的应用尚不普遍,农村和郊区推广较多,城市核心区尚需进一步普及以降低不必要的照明。
公民科学的参与也增强了公众对光污染的认知和关注,许多参与者表示通过观察和记录提升了节能意识,开展了与社区和政策制定者的交流,促进了光环境治理的民间支持和推动力。德国的实践经验显示,公民科学与现代遥感技术的结合是解析城市夜间光环境的有效路径。未来,推广到其他国家,结合更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城市地形数据,精准掌握夜间光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合理制定和评估多层面光污染治理策略。当前,全球城市光污染日益加剧,公民科学不仅为研究提供了详实数据,也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平台,是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光污染的治理需要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多方合作,公民科学正是链接科学界、政府和市民社会的桥梁,为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及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可行路径。总结而言,公民科学模式以其开放、协作的特点,革新了城市夜间光照研究的方法论。
通过德国“夜光”应用的成功实践,展示了市民直接参与环境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强大潜力,揭示了城市灯光比想象中更加复杂多样。未来,借助数字技术和卫星观测的不断进步,城市光环境研究将在更广阔的地域和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取得突破,为光污染防治和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