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战争的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乌克兰冲突中,小型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的广泛使用,不仅为战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攻击手段,也对士兵的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人机如同乌克兰士兵们头顶挥之不去的噩梦,即使脱离了前线,嗡嗡作响的无人机声依然缠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令他们难以安宁。本文将以乌克兰前线一名名为帕夫洛的士兵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无人机战争背后的心理阴影以及相关的精神健康挑战。 帕夫洛,一位30岁的乌克兰无人机操控员,曾在前线执行过多次无人机任务。无人机的独特嗡嗡声对他和同伴们来说,既是危险的信号,也是无情的心理压力源。
在紧张的战斗环境中,这种声音成为随时可能致命的预兆。帕夫洛形容道:“你被猎杀了”,这种感觉来自于无人机的高频驱动马达声,那种持续不断的声音在士兵们的心中播下一种无形的恐惧。 传统战争依靠重型武器和炮火轰鸣来定义战场节奏,而现代无人机的使用彻底颠覆了这一规律。FPV无人机体积小巧,能够在树林间快速穿梭,追踪并攻击单个目标。它们能够绕过重重防御,精准打击坦克、步兵甚至单独的士兵。无人机持续的飞行声响成为“永久的背景噪音”,士兵们无时无刻不处于紧张的等待之中。
声音虽非爆炸声响般震撼,却带来长时间、持续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往往被忽视。 返回到基辅的帕夫洛虽然远离了前线,但无人机嗡嗡声的阴影依旧伴随着他。他回忆道,日常生活中比如摩托车、小型割草机、空调机组的噪音都会触发他内心的恐慌和紧张。他不敢轻易走进大自然,夏日里飞舞的蜜蜂和苍蝇都能让他感到极度的不安。这种由声音引起的心理反应,构成了一种新型的战后创伤症——被称为“无人机恐惧症”(droneophobia)。 诚然,军人心理创伤并非新鲜话题。
历史上的战后创伤多与爆炸声或枪炮声等突发性声音相关联。然而无人机战争带来的创伤则更隐蔽、更持久。乌克兰军事医院精神科主任安德里琴科博士指出,越来越多归乡士兵的主要健康问题不是伤口,而是伴随无人机飞行的精神紧张和恐惧。无人机声无处不在,甚至在安全的后方城市也能被感知,士兵们似乎永远无法放松警惕。 与此同时,个别士兵也陷入了悖论般的状态,他们害怕无人机的声音,却也学会利用这种声音来制造心理战。比如娜扎尔,一个无人机小组指挥官,他讲述了利用无人机的嗡嗡声强迫敌人在掩体外暴露的作战策略。
持续的声音让对手紧张、恐慌,逼迫他们进入更易被攻击的区域。无人机不仅是实体的武器,还是心理上的杀手,对心智的打击比弹片更具威力。 无人机战争的另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其战场影响大大扩展了危险边界。无人机使得敌方目标不仅限于传统前线,而是可远距离精准袭击,对士兵和甚至平民构成威胁。过去重返安全区的士兵也面临着持续的恐惧,如娜扎尔在离前线几公里处被敌方无人机突袭受重伤的事例。无人机延伸了战场的边界,也延长了士兵持续的高度紧张状态。
此外,无人机对平民生活的影响同样深远。以赫尔松为例,俄方利用FPV无人机对城市平民区发动多次袭击,造成大量伤亡。无人机极具隐蔽性和灵活性,使得城市成为空中的战场。民众被迫生活在恐惧中,常规生活声响成了可能的威胁信号,极大地侵蚀了民众的心理安全感。赫尔松边防卫兵德米特罗的经历体现了无人机攻击对平民心理健康的严重冲击,他常常感到不安,即使迁移到其他城市也毫无安宁可言。 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归乡之后,无人机的嗡嗡声成为了士兵们挥之不去的梦魇。
帕夫洛总结道,“你看到的东西大脑可以快速识别和消化,但声音不同,它会强制你反应”。无人机声带来的高度警觉不仅在战争中救命,同样也是战后心理康复的巨大阻碍。 士兵们的这些经历凸显了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双重角色——既是高效的作战工具,又是不断侵蚀战斗人员与平民心理健康的隐形杀手。无人机带来的“声之阴影”,正在构成一场新的心理战,为战后士兵的康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类似的心理创伤案例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增多,亟需医疗界和军事机构制定新的干预和治疗方案。 总结来看,乌克兰前线士兵与无人机的较量远不止于物理层面。
无人机的声音已成为他们内心难以逾越的障碍,战争的影响也随着这嗡嗡声,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存之中。关注无人机战争带来的心理健康危机,对于理解现代冲突及其深远后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只有正视这一新兴的心理创伤,社会才能为士兵和受影响的平民提供更切实有效的支持,帮助他们走出无人机噩梦,重拾对生活的安全感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