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年里,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透明和高效的特性,深刻改变了金融行业的运作方式。去中心化金融,简称DeFi,作为新兴的金融形态,基于公链构建,为用户提供无需传统中介机构参与的金融服务,如借贷、交易和资产管理。而传统金融,亦称TradFi,则是我们日常所熟悉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体系。过去这两者长期被视为相互独立,甚至对立的体系,但随着技术与理念的发展,二者相互融合的趋势正显著加快。近来,摩根大通作为全球领先的银行巨头,在推动这一趋势中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其区块链支付创新负责人内莉·扎尔茨曼在2025年昂采峰会(RWA Summit Cannes)上表示,DeFi与TradFi的分界线可能在未来几年内迅速消失。
摩根大通正积极探索如何融合机构级支付基础设施与新兴链上资产,为传统金融机构打开链上通道。这种融合不仅意味着金融服务的效率显著提升,更代表了新型金融生态的雏形。摩根大通的核心战略是“资产无关”(asset agnostic),即为客户构建一个支持多链实时访问的无缝环境,最大程度地减少跨链摩擦,使用户能够自由进出各种区块链网络。他们的目标是拥抱公共区块链生态,在合规环境允许的前提下,实现最适合的合作方式。近年来,摩根大通与知名去中心化预言机项目Chainlink合作,试点同步结算技术,使得银行基于区块链的存款能够跨多个链路协调交易。这一成果被Chainlink联合创始人谢尔盖·纳扎罗夫称为传统资本连接数字资产市场的早期信号。
跨链原子交割(crosschain atomic DvP)技术的突破,为银行层面的大规模数字资产交易提供了扎实基础,解决了过去链间互操作难题与结算周期长等痛点。扎尔茨曼回顾道,十年前,摩根大通必须建立私有链系统来应对区块链基础设施的不足,而现今已有众多低成本且完善的工具和支持平台,使得DeFi生态快速发展,促使传统金融机构能够更轻松地切入这一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摩根大通于不久前在Coinbase旗下的Base网络推出了其一款创新性的存款代币——JPMD。与稳定币不同,这种代币仍留存在银行存款系统内,却同时赋予客户访问链上市场的权限,有效连接链上流动性与机构现金管理。这一创新被业界视为摩根大通引领银行数字化转型和区块链应用融合的“北极星时刻”。摩根大通的举措不仅为自身带来竞争优势,更带动整个传统金融行业对区块链潜力的重新审视和拥抱。
纳扎罗夫指出,凭借密码学证明和智能合约技术,甚至中小型对手方都能获得如同顶级银行般的信用可靠性,显著降低交易对手风险。这种基于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合规引擎的信任机制,将促进资本市场的竞争和创新,催生更多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产品。随着DeFi与TradFi的融合不断深入,金融行业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凸显。如何在确保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的链上交易?传统金融机构如何调整内部流程与风控体系以适应新技术?监管机构又将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防控?对此,摩根大通表现出积极且审慎的态度,致力于构建符合法规要求的开放式金融生态。未来,区块链技术有望成为连接不同金融平台与市场的桥梁,而金融机构扮演着协调者、验证者的关键角色。行业观察人士普遍认为,DeFi和TradFi的融合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金融理念的变革。
去中心化不再意味着完全撇开传统中介,而是通过智能合约和加密技术赋能传统机构,实现更快速、透明和安全的金融服务。这种混合模式的成熟,也将促使用户获得更优质的体验和更广泛的参与机会。与此同时,摩根大通的探索为全球其他银行树立了示范效应,推动更多传统金融机构积极拥抱区块链技术。随着监管环境逐步明朗和技术壁垒降低,预计会有更多跨链结算、实时清算以及资产代币化的应用落地。最终,DeFi与TradFi的融合将促成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高效的全球金融市场。整体来看,DeFi和TradFi的融合已从理论研究阶段迈入实际应用阶段,摩根大通的最新动作充分体现了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潜力。
虽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区块链技术的稳步成熟与金融机构的积极配合,将有力推动传统金融向数字化新时代转型。未来几年,这种融合对全球金融生态将产生深远影响,创造无数新的商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在这场变革浪潮中,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区块链创新企业,还是普通投资者,都应密切关注这一趋势,把握时代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