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备受关注的NFT内幕交易案件迎来了重大转机。前OpenSea产品经理纳撒尼尔·查斯坦在被联邦法院定罪一年后成功上诉,该判决不仅推翻了其电信欺诈和洗钱罪名,也标志着美国司法系统首次对NFT领域内幕交易法律适用做出了关键性调整。此案的判决细节和法律逻辑,为数字资产行业的合规和监管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指出了现有法律在快速变化的加密世界中的适用边界。纳撒尼尔·查斯坦曾在全球最大的NFT交易平台OpenSea负责首页NFT的策展工作,他利用职务之便,在NFT被平台首页重点推荐前,秘密购入该数字藏品,随后通过公开市场售出获利,法院原认定其行为构成内部交易,非法获利约5.7万美元。起诉方认为,查斯坦盗用了商业机密,谋取私利,严重侵犯了公司合法权益。然而,二巡上诉法院以陪审团指令存在严重缺陷为由推翻了定罪判决,认为陪审团被错误引导,使“行为不道德”成为判定其有罪的依据,而非基于信息本身是否构成具有商业价值的“财产”而犯有盗窃罪。
法院在判决中强调,在电信欺诈案件中,控方必须证明涉案信息具有明确的商业价值,并被被告持有公司内部当作资产看待。查斯坦案中平台首页推荐数据既未被OpenSea商业化,也未视为可交易资产,故难以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法院裁定,若仅凭违背诚信或操守进行指控,容易将几乎任何不正当行为都上升为刑事犯罪,这显然超出了法律本意。法官史蒂文·梅纳希在多数意见中指出,模糊且广义的“诚信与公平竞赛”标准对司法公正构成威胁,有可能剥夺公众对司法明确界限的预期。另一方面,法官何塞·卡布拉内斯提出异议,认为证据确凿,应支持原先判决,表明司法界对此类新兴数字资产类案件的看法尚未形成统一共识。案件目前已发回初审法院,由地区法官再次审理,尚不清楚检方是否会提出复诉。
该案的判决不仅暂停了检方试图将传统金融法规直接套用于NFT领域的努力,也促使法律界和监管机构重新思考如何合理界定数字资产的法律属性。事实上,随着NFT市场在2021年达到数百亿美元规模,相关违规犯罪案频发,司法机关在监管加密市场时面临空前挑战。此前,OpenSea因涉嫌未注册证券交易平台而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虽然没有实质处罚,但凸显了数字交易平台的合规风险。纳撒尼尔·查斯坦案正值监管机构加强对加密资产和NFT领域审查的关键时刻,法院的审慎判决被视为针对这一新兴市场的法律适应性测试。这一判决可能影响类似案件的处理尺度,促使监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更多考虑数字资产的特殊性和技术特征。对NFT的定义、数据资产的价值认定、员工行为规范的法律边界等问题,今后都将成为争议焦点。
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传统法律框架亟需更新以适应去中心化、匿名性强的区块链生态。此次判决也提醒企业应加强内部信息和利益冲突管理,规范员工行为,防止类似法律风险。同时,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应对NFT交易中的内幕信息保持警惕,但也需理性看待法律对数字资产属性的认定。纳撒尼尔·查斯坦律师团队称,这一判决纠正了司法错误,彰显了法治精神和对资讯价值判定的理性态度,对保护数字资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综合来看,前OpenSea员工被判无罪不仅是其个人的胜利,更标志着数字资产法治建设的重要一步。随着加密市场的成熟与立法创新的推进,如何平衡创新动力和风险防控,将是未来监管政策和司法实践的核心课题。
该案判决为全球范围内NFT及加密资产法律适用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助于推动建立更为公平、透明和合理的数字经济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