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乌克兰无人机对俄罗斯军事基地发动了一次震撼全球的袭击,成功摧毁了俄罗斯约41架战略轰炸机,包括著名的图-95、图-160和图-22等型号,展示了现代无人作战技术对传统核战略力量造成的重大威胁。这场袭击不仅给俄罗斯带来了超过7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更揭示了俄罗斯核武器存储和部署上的脆弱性,尤其是在其所谓的“核三位一体”核心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远程战略轰炸机部署方面。这一局面背后,竟然隐藏着2010年美国与俄罗斯签署并实施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所设的限制和义务。该条约的某些规定使得俄罗斯必须将其战略轰炸机暴露在可以被卫星监控的户外环境中,成为乌克兰无人机攻击的“甘霖”。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在2010年由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布拉格签署,旨在减少两国的战略核武器数量,增强全球核安全。条约明确规定了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以及战略轰炸机数量的上限,同时设立了包括现场核查、数据交换和遥测信息共享等严格的验证机制。
为了保证核查的真实性和透明度,该条约特别要求俄罗斯和美国必须公开其核战略轰炸机的部署情况,并禁止遮蔽或掩盖这些军机以妨碍技术侦察手段的监测。换言之,俄罗斯的远程战略轰炸机被要求长期停放在露天的机坪上,置于美国及其盟友的卫星侦察镜头下,确保双方能够随时掌握对方的核力量状况。这一条款虽然有助于防止大规模核武库的秘密扩张,但也无形中使这些价值连城的军事资产变得极其脆弱。当乌克兰利用117架低成本一人视角操控无人机(FPV无人机)成功突破俄罗斯防线,对停放在开阔地带的战略轰炸机集中发动奇袭时,俄罗斯长期裸露在外的轰炸机成为了显而易见的靶子。军事观察员和前美国军官纷纷指出,正是因为美国的监测技术已透过条约义务得知这些重型轰炸机的具体位置,乌克兰才能依托现代无人机技术进行精准打击。无人机具备低成本、高隐蔽性和高灵活性的优点,使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仍能有效实施侦察与攻击,成为现代战争中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相比传统导弹或空袭,无人机攻击更加隐蔽,不易被高价值目标的防空系统预警,极大提升了打击成功率。这次事件不仅展现了乌克兰在无人机战术上的创新运用,也暴露了俄罗斯在战略部署管理上的巨大疏漏。为何如此重要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会被停放在毫无防护的露天机坪?专家分析认为,俄罗斯此举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条约的履行需求,遵守条约义务意味着必须透明展示这些核战略资产,而非隐秘藏匿。此外,维护大规模的地下或加固机库设施成本极高,且可能被视为阻碍核查,违反条约条款。尽管从2023年起俄罗斯暂停参与新START条约,但条约法律上仍将持续有效至2026年初。在此期间,条约义务仍对俄罗斯核力量部署产生现实影响。
对比之下,美国也存在将B-52、B-2A等战略轰炸机部分时段停放于露天的类似情况,显示这种部署模式在美俄两国间具有一定的惯例性质。专家指出,未来核战略力量部署既要保证合规透明,又必须兼顾安全防护,这对核大国提出了新的战略调整挑战。无人机的崛起使得传统重型军事资产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此次乌克兰无人机突袭成功,已经成为现代战争和国际安全领域的重要转折点。它不仅凸显了核武条约在当今战争形态下的局限性,也引发了对未来核战略资产保护策略的深刻反思。军事专家警告,类似的无人机攻击模式可能扩展到其他国家,甚至针对美国本土战略轰炸机。
此事件为各国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预示着核武器与无人作战技术日益交织的未来战场。酝酿中的核策略和守卫布局革新势必将围绕如何平衡核透明度与战时防护展开。最后,2010年美俄签订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尽管在冷战后促进了核武库的控制和全球安全,但其条款在无人机等新型非对称战术出现后,却意外地使俄罗斯暴露了战略弱点。乌克兰通过低成本无人机的巧妙运用,以小博大,打击了世界核力量最核心的组成部分,震惊国际军事界。它警示所有核国家在拥抱条约所带来透明和信任红利的同时,更应考虑现代科技发展对核安全格局的深远影响。未来,核战略的维护将不仅仅是冷静的核威慑和大威力武器的对峙,还必须融入无人机、网络战和智能武器带来的全新安全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