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高度竞争和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成功和卓越似乎成为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从幼儿园获得金星表扬,到高中为了大学申请拼尽全力,再到成年后追求职位晋升和社交媒体点赞,人们似乎被不断催促着要“超越平凡”。然而,究竟什么是“平凡”?为何我们总是害怕被定义为“普通”?事实上,活得平凡不仅完全可以接受,而且可能比盲目追求卓越更加充实和幸福。 “平凡”的字面定义是位于极端之间的中间值,意味着既不突出也不掉队。这个简单的事实常被忽视,因为社会文化常常将“平凡”等同于“平庸”或“不成功”。新闻、社交媒体和影视作品极力推崇那些在人生或事业中取得巨大成就、甚至改变世界的人物,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艺术天才,这些“成功典范”塑造了一种单一的价值标准,令大多数人感到自卑。
然而,从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视角来看,平凡生活同样有着重要且独特的价值。心理学家Sam Goldstein指出,虽然很多人未必能在世人面前成名,但他们在所在领域的默默付出却是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支撑。教师、护理人员、清洁工、司机、厨师和各种服务行业工作者,他们虽然不见经传,却肩负着让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职责。他们的努力虽不可见,却深刻影响他人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在“纸面”上或许只是平凡,但其实已经异常辉煌。 英国作家Oliver Burkeman提出“宇宙微不足道疗法”,提醒人们意识到个人的行为在宇宙尺度上并不显著,反而这一思想能够帮助我们重新校准人生的衡量尺度。
无须追求惊天动地的伟业,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满足就足够了。这种观点让人摆脱了社会对成功的单一标准,摒弃了无止境的比较焦虑。 和许多哲学家一样,谢菲尔德大学的哲学家Joshua Forstenzer指出,个体普遍受困于他人强加的价值体系,认为只有在社会认定的标准上表现突出,才算有价值。殊不知,这些观念背后往往隐藏着深深的自我否定与羞耻感,令人坚信“我天生不足,必须不断证明自己”。认识到这一点,是迈向平凡生活自由的第一步。 那么,平凡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绝不是放弃梦想或激情,也并非无所作为。
相反,平凡的生活表明你可以调整期待和标准,不必成为下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或超级明星,却仍然能够追求兴趣,提升技能,努力打造对自己而言理想的生活。众多社会名人或许在生活的某些方面也同样平凡普通,我们无须自卑,也不必盲目追随极端。 知名作家马可·曼森在其畅销书中表明,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将是平均水平左右的普通人,这种现象虽无光环,但同样值得欣赏。正是这些平凡的人构成了社会的基石,是日常生活幸福感的源泉。 接受平凡生活的一个关键步骤,是放弃过度追求卓越的习惯。与那些把旅程看作成长机会的高绩效者不同,过度追求者往往因内心不安驱使,无法满足于成果,陷入永无止境的疲惫与焦虑。
研究显示,设定过于遥不可及的目标,会进一步降低自尊和动力,带来身心健康负担。 心理健康专家Becca Smith指出,社会普遍把成功等同于财富和地位,但真正的幸福感来自于个人成长、良好人际关系和内心的满足。关注实际可实现的目标、保持生活的多样化和平衡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具体方法上,制定现实可行的计划至关重要。利用SMART原则安排目标,即目标需具体、可度量、可实现、相关性强且具时间限制,有助于克服过高的期望,减少因失败带来的挫败感。为生活注入多元元素,例如丰富的社交活动、创意表达及爱好,都能带来积极心理效应,增进自我价值感。
与此同时,跳出与他人攀比的恶性循环,转而衡量自己的生活质量。评估生活的标准应基于个人内在价值,例如与朋友的真挚情谊、创造性的劳动、助人为乐、阅读和欢笑等简单而真实的快乐。这些“平凡”的事情往往恰恰是幸福的根源所在。 平凡生活的核心在于认同和欣赏自我价值,无需在大众目光中闪耀,也无需用社会普遍认可的成就来定义成功。将目光从外部认可转向内心感受,减少对他人评价的敏感,便能获得情绪上的自由,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综上所述,平凡生活绝非无趣或无意义,而是一种回归简单和真实的生活方式。
它帮助我们卸下沉重的社会负担,重塑对成功的理解,提升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在这个追求不断突破最高峰的时代,接受并享受做一个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或许才是获得长久幸福的真正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