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尤其在2010年以后,全球表面温度的升幅出现明显加快,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备受科学界探讨。最新的多模式地球系统模型研究揭示,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气溶胶排放显著减少,可能成为近年来全球变暖加速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东亚的气溶胶排放量大幅下降,主要源于区域内大规模的清洁空气行动,这在减少空气污染的同时,也影响了地球的辐射平衡和气候系统。气溶胶,尤其是硫酸盐气溶胶,具备反射太阳辐射和促进云形成的能力,因而具有重要的冷却效应,它们通过散射阳光和增强云层反照率,有助于降低地表温度。东亚清理气溶胶行为削弱了这种冷却效应,使得温室气体驱动的全球变暖更为直接和明显。
最新的RAMIP项目利用八个先进的地球系统模型,模拟了东亚地区硫酸盐排放量减少约75%的情景,发现在2015至2049年间,这一减少趋势带来了接近0.07摄氏度的全球年均温升,并使北太平洋以及相关区域出现了显著的表面温度上升。该研究证实了东亚气溶胶减少在短时间内迅速影响全球气候的能力。研究结果还显示,气溶胶减少引发的地球辐射不平衡增强,即大气顶部接受的太阳能增加,导致全球系统吸收更多能量。这一辐射迫使加速了暖化进程,尤其是北太平洋区域出现了更为显著的能量失衡和温度升高,与卫星观测数据相符。此外,气溶胶排放变化对降水格局也产生了影响,模拟显示全球降水量有所增加,且区域性的降水分布发生调整,表现为东亚夏季降水增强以及热带辐合带向北迁移,这种水循环的加速趋势同样与气温升高密切相关。气溶胶的区域性影响还可能间接促进北极放大效应,冬季北极地区温度的异常增高部分与东亚气溶胶排放减少有关,表明长距离传输的粒子和辐射效应对极地气候也有显著反馈。
此前许多气候模型由于排放清单的更新延迟和区域分辨率限制,难以准确反映东亚气溶胶的快速变化,RAMIP项目的多模型、高分辨率和大样本量模拟填补了这一空白,增强了对未来气候趋势的信心。东亚气溶胶减少对全球变暖率的影响被估计约占2010年后全球加速变暖的近一半,这一发现对于理解近代气候变化的原因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几十年,东亚地区曾是全球最大的气溶胶排放源之一,这种排放增加曾抵消了部分温室气体效应,对全球增温起到了抑制作用。如今,随着工业排放政策的严格执行和技术进步, sulfur dioxide排放量削减至历史低位,使得这一冷却屏障逐渐消失。值得注意的是,航运业的硫排放也在2020年开始大幅减少,但相比东亚地区,影响的规模和持续时间较小,对全球温度贡献并不如东亚减排显著。甲烷等其它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同样在近年加剧了变暖,但其对变暖速率的推动作用未超过东亚气溶胶减少带来的效应。
东亚气溶胶减少背后的政策成就为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健康危害做出巨大贡献,但其对气候的反向效应——促进全球表面温度快速上升,也需被科学合理理解和纳入气候调控框架。当前清洁空气行动尚在继续,但减排速率已放缓,未来气溶胶减排对全球气温的影响预计会逐渐减少,气候系统的复杂反馈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科学家呼吁,加强多模式模拟和观测数据融合,提升对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及区域气候联动的理解,以便更准确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轨迹。东亚气溶胶清理揭示了人类活动在空气质量改善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复杂博弈,显示了区域环境治理与全球气候协调发展的紧迫性和挑战性。只有通过全球视角下的综合治理策略,平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及气候稳定,方能实现可持续未来。未来,对气溶胶及其他短寿命气候污染物的管控将继续是气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结合温室气体的减排同步推进。
公众、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共同关注区域空气治理带来的全球气候效应,推动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气候行动方案。东亚地区气溶胶减排导致的全球变暖加速现象,为全球气候变化的辨识和归因提供了明确新证据,同时也启示我们在追求空气质量提升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气候影响,实现双赢的环境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