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印度德里高等法院以被告存在高度潜逃风险为由,拒绝了涉及超过50亿卢比加密货币诈骗案的主要嫌疑人Umesh Verma的保释请求。该案不仅再次引发公众对加密货币骗局的关注,也折射出印度加密货币发展过程中法律与监管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此案被称为近年来涉案金额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加密货币诈骗案件之一,涉及至少61名受害者。法院指出,被告承诺投资者每月可获得20%至30%的高额回报,涉嫌使用虚假宣传诱骗公众投资,后来被证实完全无法兑现。法院强烈谴责加密货币交易对印度经济的潜在破坏,认为这类投资最终导致“法币流向黑暗、未知且难以追踪的数字资金”,严重危害国家经济安全。法官具体指出,被告不但在加密货币被印度官方认可为非法后仍继续吸纳资金,而且多次利用司法调解程序延缓案件进展,显示其明目张胆的欺骗行为,并且拥有“雄厚资金实力”,有可能对证人施加影响,极大增加逃避司法制裁的风险。
此外,法院披露Verma与其他13起类似诈骗案件相关,并曾在2019年逃至迪拜,后于2020年12月在机场被捕。案件起因于原告Joginder Kumar的投诉,他投入约五十万卢比到Verma运营的Pluto Exchange平台,期待高额回报,却未获任何收益。受害者后来发现该平台负责人已迁往海外,几乎无法联系,诈骗事实逐渐浮出水面。对此,法院强调经济犯罪,尤其是涉及数字资产的诈骗案件,应区分对待,司法机关不应被视为追偿平台,而有必要采取更严厉的执法态度。Verma此前于2021年申请保释被拒,法院此次再次否定其诉求,命其立即自首。印度对加密货币的态度历经曲折。
早在2013年,印度储备银行(RBI)开始发出加密货币投资风险警告。2018年,RBI正式禁止银行及受监管机构为加密货币相关服务提供支持,致使该行业与传统金融体系隔绝。2020年3月,印度最高法院推翻该禁令,认为其过于严厉,恢复了加密货币市场的活跃度,但随之而来的投资者安全及金融稳定问题依旧突出。2022年,前RBI行长Shaktikanta Das将加密货币比作庞氏骗局,财长Nirmala Sitharaman也明确表示支持全面禁令。政府同时对加密货币交易征收较高税率,却未出台系统化监管法规,导致市场法律环境混乱。2023年,印度政府将加密货币交易纳入《防止洗钱法》,要求交易平台报告可疑活动并注册金融情报部门,虽有监管举措但缺乏全面法令框架。
2024年底,政府声称尚无具体监管时间表,原因在于数字货币的跨国特性需要国际合作以避免监管真空。2025年5月,印度最高法院对缺乏法律规范表示关注,批评政府未能及时出台相关监管法规,强调加密货币相关诈骗案件处理的司法难度与现实挑战,并指出完全禁止数字货币并非良策,亟需合理监管。当前,印度法律对加密货币保持合法地位但未建立完善监管制度,致使投资者保护缺失和违规者难以有效追责,监管与立法滞后导致司法与受害者在应对加密诈骗时面临巨大困境。此次德里高院拒绝保释的案件,是印度司法机关在加密货币经济犯罪领域重要的司法表态,强化了对金融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随着数字资产交易日益普及和诈骗案件不断增多,印度必须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确立监管规则,保障投资者权益和国家金融安全。同时,此案提醒社会公众对加密投资应保持高度警惕,避免被高额回报所迷惑,理性评估风险。
总体来看,德里高院针对Umesh Verma的裁决不仅是对个别犯罪行为的制约,也是对印度加密货币市场乱象的警示。未来,如何平衡数字经济创新与风险防控,将是印度监管机构、立法机关和司法部门的共同课题。只有通过综合施策、强化国际合作,才能让数字金融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正能量,而非滋生犯罪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