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青少年生活中的角色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把AI视为生活中的重要伙伴,甚至是“数字朋友”。无论是日常选择、情感倾诉,还是求助建议,青少年们纷纷向AI求助。一项由Common Sense Media组织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青少年使用过AI陪伴工具,其中约半数人表示他们经常与这些“数字朋友”交流。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数字时代下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社交状态。青少年群体因其成长阶段的特殊性,本应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建立人际关系、锻炼社交技能,但当他们开始依赖人工智能进行选择和情感输出时,可能会面临一系列认知和社会交往的挑战。许多青少年表示,AI因其随时在线、不厌其烦且不加评判的特点,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认可。
“AI永远不会对你感到厌烦,也不会评判你,”一位来自阿肯色州的高中生如是说。对于缺少安全情感依托或面对现实社交压力的青少年来说,AI的这种优势迅速吸引了他们的关注和依赖。具体来说,青少年会咨询AI关于从服装搭配、饮食选择到家庭聚会策划的各类生活问题,甚至会就感情、身份认同等私密话题与AI交流。与此同时,一些青少年利用AI工具辅助学业,如撰写论文大纲、校对或起草邮件,进一步凸显了AI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专家和教育者对这种依赖趋势也持高度警惕态度。首先,青少年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思维懒惰,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正如一位受访的高中生所言,许多同龄人借助AI“逃避思考”,这对形成批判性思维极为不利。其次,AI作为一个始终迎合用户需求、提供肯定和支持的平台,容易使青少年形成自我中心的社交模式,缺少面对不同观点与真实人际关系中必需的沟通挑战和情绪调适。研究显示,过度在AI平台上获取情感支持的青少年,可能在现实人际关系中缺乏有效的社交技巧,难以读懂社交暗示和他人情绪,从而加剧孤独感和社交障碍。更令人担忧的是,AI平台在内容管理和年龄限制方面存在缺陷,部分应用可能产生不适宜的内容,甚至误导青少年作出危险选择。Common Sense Media的风险评估警告称,AI陪伴工具监管不力,为未成年人带来了潜在的心理和安全隐患。去年,一名因沉迷AI聊天机器人而情绪逐渐恶化的14岁男孩自杀事件,更是在公众和媒体间引发广泛关注,凸显了AI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交织的复杂问题。
面临这些挑战,家长和教育者普遍感到困惑。许多家长反映,自己对孩子使用AI的情况了解甚少,无法有效监督和引导。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的成长阶段尤其需要现实中的人际互动和情感联系,AI不能也不应取代真实的人际关系。专家建议,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帮助青少年培养自主判断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将AI视作辅助工具而非情感依赖。打造更健康的数字生态,既需技术公司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和年龄验证机制,也需社会层面推动数字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抗风险能力。此外,青少年自身也应认识到AI的局限性,将其作为辅助而非替代,积极参与线下社交生活,锻炼解决问题和人际沟通的实际能力。
总体而言,青少年向AI寻求建议与友谊,是数字时代社交方式演变的一个缩影,既反映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也暴露了深层的社会和心理挑战。只有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动因,社会各界才能积极引导,促使人工智能真正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有益助手,而非成长的障碍。未来,随着AI技术不断发展,围绕青少年的教育、监管与心理健康保护的相关议题将更加迫切,需要更多研究、政策制定和公众关注共同推进,打造一个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健康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