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普及,诈骗手法也在不断升级,给澳大利亚民众带来极大风险。国民银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简称NAB)近日紧急发布反诈骗预警,提醒广大用户警惕2025年几种可能流行的新型诈骗。NAB集团调查主管Chris Sheehan,前澳大利亚联邦警察高级官员,基于银行收集的大量客户举报案例,揭示了五大诈骗趋势,呼吁公众提高防范意识,识别诈骗陷阱,保障自身及家人安全。诈骗不再像早期那样轻易识别,骗子使用高水准的伪造信息、针对性的攻击方式,以及最新的人工智能(AI)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欺诈的隐蔽性和欺骗性。首先,AI技术被不法分子广泛运用,冒充澳洲政界人物或名人,发布诱人投资项目或商品推荐。这些诈骗信息经常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利用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生成逼真的视频和音频,甚至通过仅三秒钟的真实声音片段合成“假”语音,骗取信任。
诈骗者通过这种技术制造的虚假形象,能够让人误以为是真实的知名人士发出的消息,加大了骗局的欺骗力度。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要对社交媒体上的投资推荐保持必要怀疑,避免轻信高回报承诺,投资前务必独立调查,确认官方渠道,避免点击广告或赞助链接带来的风险。此外,基于AI的“诱骗揭秘”诈骗也引起了NAB的关注,尽管目前澳洲客户尚未报告相关损失,但海外已有出现利用AI生成妥协照片实施勒索的严重后果。面对恐吓勒索,受害者应立即终止沟通,向澳大利亚电子安全委员会和银行报告,以获得及时帮助。其次,虚假的加密货币投资成为诈骗高发领域。诈骗者常通过制造投资紧迫感,声称某种代币即将涨价,诱导用户通过不法平台或假冒交易软件进行所谓投资。
初期,诈骗者甚至允许投资者小额提现,以获取信任,随后设置无法提现的障碍,如高额手续费或账户冻结。这样的骗局往往涉及复杂的社交工程,令许多人损失惨重。公众应核实投资顾问是否拥有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牌照,并通过官方AUSTRAC注册查询数字货币交易所的合法性。利用搜索引擎配合关键字“诈骗”或查询澳大利亚证券与投资委员会(ASIC)公布的投资者警示名单,是避免上当的重要方式。第三,所谓“梦想清单”陷阱大面积蔓延。包括澳洲举办的国际音乐会门票诈骗、新的欧洲签证申请骗局等,都与大众渴望实现的旅游和体验愿望有关。
诈骗者常在社交媒体或数字平台上售卖根本不存在或伪劣的产品和服务,受害者预付款项后无效商品或完全不同货品到手。此类案件呈高发趋势,尤其是在备受欢迎的艺人巡演时更甚。消费者应该通过官方网站或认证代理购买票务,货比三家,并通过联系电话核实销售信息,避免轻信网络截图或虚假评论。采取安全的支付方式,避免私下转账,减少受骗风险。第四,针对企业客户的远程访问诈骗依然猖獗。诈骗分子冒充银行、通信服务商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谎称出现系统问题需要协助,诱导企业员工下载安装远程控制软件。
一旦获得控制权限,犯罪分子即可窃取账户信息甚至直接操作资金。此类诈骗不仅波及个人,也会造成企业重大经济损失。受害者通常难以追回资金,损失金额可高达数万澳元。防范关键在于永远不要随意授予陌生人远程访问权限,谨慎核实来电身份,任何银行短信验证码不得转发或告知他人,定期更新系统软件以加强安全保障。最后,网络钓鱼诈骗因其广撒网策略和不断伪装升级,仍然保持高发态势。诈骗者通过大量发送貌似正规且专业的邮件、短信,套取个人银行及敏感信息。
常见手段包括冒充银行发出账户异常通知、超市积分将过期促销、节日红包或奖品领取信息等,制造紧迫感,诱使目标点击钓鱼链接。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一旦收到陌生链接,尤其是附带紧急付款或信息填写请求时,应立刻提高警惕。NAB明确表示,他们绝不会发送包含链接的突然短信或邮件要求用户提供个人信息。保持手机和电脑操作系统及防病毒软件的更新,能够有效抵御部分网络钓鱼攻击。遇到疑似诈骗信息,应立刻联系银行官方客户服务,避免通过来路不明的渠道作出回应。NAB还特别补充了各类骗局的通用辨别红旗,如陌生电话短信无预警联系、急于催促付款逃避处罚、要求转账至“安全”账户、声称价格异常优惠或者要求安装软件获取设备控制权。
用心留意细节,例如不合逻辑的语法拼写错误,视频中人物唇动与声音不同步,或多种口音混杂等,都可能是诈骗的表征。随着2025年诈骗手段的更新换代,NAB呼吁澳大利亚民众时刻保持警觉,不仅要保护自身也要关爱家中老人及孩子,尤其是在数字通讯和金融交易环节。诈骗信息的识别与及时报告,是阻止骗局蔓延、挽回财产损失的关键。大家应积极学习反诈骗知识,利用银行及政府提供的资源,加强个人防护。澳大利亚国民银行会持续监测诈骗动态,更新预警信息,并出台更多保障措施,致力于构建更加安全的金融环境。面对诈骗无孔不入的侵扰,公众与银行、执法机关联手防护,是遏制犯罪、保护资产的最佳路径。
唯有增强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才能更加从容地应对不断进化的诈骗手段,确保金融生活安全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