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6日,日本私营航天公司ispace发布消息称,其名为Resilience的无人月球着陆器在尝试着陆时发生了严重故障,可能已经硬着陆在月球表面,导致任务失败。这是ispace继2023年首次月球着陆任务失败之后的第二次挫折,也再次暴露了月球商业探索领域的复杂性与技术难题。作为日本私营航天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之一,ispace肩负着将日本推向国际月球探测市场前沿的重要使命,其最新的Resilience任务再次遭遇重大失败,引发了产业界、投资者以及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 此次任务的失败不仅给ispace带来了巨大打击,也引发了对日本航天商业化进程的质疑。Resilience着陆器在迫近月球表面时出现了距离测量失误,无法准确估算与地面的距离,导致减速不足,最终以过快的速度撞击月球。公司技术主管宇井良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可能存在多种潜在问题,包括推进系统故障、软件缺陷或传感器硬件的失灵。
尽管如此,ispace强调尚未放弃,将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推动下一代着陆器的研发。 Resilience着陆器此次搭载了价值约1600万美元的科研载荷,其中包括ispace卢森堡子公司制造的四轮探测车以及来自日本多家企业和台湾大学的科学仪器。这些设备本计划在距月球北极约900公里的基冻海区域进行长达两周的探测活动,采集月球细颗粒物质(月壤)并完成合同项目交付美国太空总署(NASA)。此次任务的失败直接导致载荷及载体的损毁,令多方研究与商业合作计划遭受重大挫折。 ispace的股价在消息发布当天立刻大幅跳水,受卖盘压力影响,公司市值缩水近三成,反映市场对企业当前技术挑战和未来盈利能力的担忧。尽管首席财务官野崎淳平对此表示公司暂无流动性危机,并将继续获得投资者支持,但投资者信心显然受到了严重冲击。
事实上,这并非ispace首次月球任务失利。2023年,该公司首款名为哈比(Happi)的着陆器因高度识别错误而冲撞月球表面,任务未能完成。针对此次失误,ispace已通过改进软件进行了优化,但硬件设计则基本维持原样,显示出技术升级的有限力度。此次Resilience的失败,再次揭示了月球着陆技术的不确定性及企业面临的巨大技术门槛。 日本作为世界第五个实现软着陆月球的国家,其国家航天局JAXA去年成功进行了SLIM(月面着陆器)任务,标志着政府层面对月球探索战略的坚定支持。日本政府也与美国NASA签署了包括日本宇航员参与阿尔忒弥斯(月球计划)在内的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国家航天事业发展。
然而,私营企业ispace的接连失败,凸显出日本商业航天产业技术积累与资金投入仍需显著提升,才能实现与国际竞争者的有效抗衡。 在全球范围内,月球商业化进程正加速推进。美国的私营企业如Intuitive Machines和Firefly Aerospace先后取得成功,代表着技术升级和商业策略的胜利。Firefly Aerospace的Blue Ghost探测器在今年3月成功着陆,而Intuitive Machines也完成了多次月球着陆,尽管首个任务探测器抵达后出现了倾倒状况,但其整体技术框架已较为成熟。相比之下,ispace的技术路线和任务执行面临更大挑战。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部分日本学者和专家的观点,认为未来日本部分企业可能会考虑依赖外国技术和运载服务,以弥补自身技术不足,快速实现月球探测目标。
立命馆大学的专家斋木一人指出,ispace虽然目前是日本最先进的私人月球运输公司,但在高风险高投入的航天领域,合作和跨国资源整合不可避免。 展望未来,ispace计划在2027年启动第三次月球任务,届时将推出更大型的着陆器,并纳入美国NASA商业月球货运服务计划(CLPS),这是其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公司预计将在2029年前陆续完成多达六次任务,涵盖日本与美国市场。CEO阪田毅强调,NASA在资金有限的背景下,亟需私营企业提升关键任务的成本效益,ispace将尽全力支持美国子公司的研发进展,发挥更大作用。 从宏观角度看,日本航天产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阶段,从过去主要依赖国家主导向更多私人资本和市场驱动转变。ispace作为标杆性企业,其成功与失败将直接影响整个行业的未来走向。
同时,日本政府持续加大对月球和深空探测项目的支持,期待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与国际影响力提升。 技术层面,月球着陆涉及高精度测距、自动控制、软着陆技术和复杂环境适应能力等多项前沿科学技术,任何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Resilience着陆器的问题集中在传感系统和推进控制,与许多早期太空探测任务中遇到的技术挑战类似。通过不断测试和改进,未来的着陆器有望通过更先进的传感器融合、多冗余设计及AI自主决策实现更加可靠的着陆过程。 此外,月球资源利用与商业前景日益受到关注,采集月壤样本不仅对科学研究有重大意义,还可能推动月球工业布局和太空经济发展。ispace的研发与探索不仅具备科学价值,更肩负实现日本在新兴太空经济中的竞争力的责任。
总结来看,ispace Resilience探测器此次失败象征着日本商业航天事业面临的巨大挑战。虽然技术难度和市场波动一时难以避免,但坚韧的研发精神和国际合作的深化将成为突破困境的关键。随着未来任务的推进和经验的积累,日本有望在月球探测领域逐步站稳脚跟,为全球太空探索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同时,此次事件也提醒产业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技术创新与资金支持的深度融合,以确保日本航天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