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日益复杂和不确定性激增,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稳定性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压力测试”。国际清算银行(BIS)近日发布的2025年度报告向全球发出严峻警告,揭示了美元价值在2025年上半年骤降10%的剧烈跌幅,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大幅度的跌落。报告详细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多重因素和全球金融体系当前面临的脆弱性,同时探讨了美元作为“全球安全避风港”的传统地位正经受重大挑战。全球经济已进入一个“高度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新纪元。BIS总经理阿古斯丁·卡尔斯滕斯明确指出,美联储及美国政府近年来政策上的剧烈波动直接冲击了市场信心。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美国推行一系列广泛的关税措施,导致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同时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质疑以及针对境外持有美国证券的潜在惩罚措施,使市场陷入极大不确定之中。
这些因素累积反映出深层结构性矛盾,包括生产率增长长期疲软、公共债务水平攀升至战时高位,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响力的不断增强,这些非银行机构如对冲基金和投资基金的扩张加剧了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更为关键的是,主权债券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张和全球市场之间联动性的提升,使得金融冲击能够更快速广泛地传播。这种结构变化使得不同经济体间金融状况的传染效应显现得愈加明显。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生产效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贸易碎片化和保护主义抬头无疑对全球经济韧性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供应链脆弱性等因素,共同构成了经济面对外部冲击的多重压力源。通货膨胀经历了疫后异常飙升,且对消费者心理预期造成持久影响,使得通胀预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公共债务规模的不断膨胀则加剧了财政政策应对经济波动的局限性,缩减了政府在未来经济危机面前的缓冲空间。美元作为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其迅速贬值令人极为担忧。传统上,在经济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升温时,美元通常被视为安全资产,其汇率应当趋于走强。然而,2025年美元与美国政府债券收益率同步上涨的反常现象,凸显出市场投资者对美元安全性的疑虑持续加深。十年期美国和德国国债收益率的历史走势显示,当下美元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和波动。非美国投资者出于避险目的大幅增强了对冲操作,进一步加剧了美元的下跌趋势,这种资产组合调整彰显了投资者信心的动摇。
加之美国政策频繁反复,令市场对政策稳定性产生严重质疑,助长了这种不确定性循环。BIS经济顾问申贤松指出,尽管目前尚未出现大规模的资本大转移,但投资者的态度已经开始显示出谨慎的变化,全球资本流动的未来走向依然充满变数。当前局势不仅限定于货币市场的波动,其影响已广泛波及全球金融条件,令各国央行和政府政策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也使得美国政策调整对全球经济产生更大连锁反应。面对如此金融体系的深刻挑战,稳定币的崛起成为值得关注的新兴力量。稳定币因其与美元的挂钩,既被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同时也被寄予希望,可能成为强化美元国际地位的新工具。随着美国国会推动《GENIUS法案》等重大稳定币监管措施的出台,透明和规范的监管框架有望促使稳定币产业健康发展,助力美元储备货币地位的稳固。
稳定币的数字支付优势和全球普及潜力,或将成为美元应对传统金融体系压力的有力支撑。与此同时,BIS呼吁全球应加快结构性改革,通过提高市场弹性、消除贸易壁垒和强化监管合规性,以确保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活动均受到均等严格的监管。各国央行在确保物价稳定的首要任务之外,也需积极应对当前复杂的关税环境与滞胀风险,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以稳定宏观经济。展望未来,随着全球金融多极化趋势上升,美元地位的动摇可能成为大势所趋,但这一进程充满不确定。稳定币和数字货币技术的发展、监管政策的完善,将在重塑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美元能否成功渡过这场历史性的压力测试,既取决于美国自身政策的稳定和财政可持续性,也依赖全球市场对美元信心的恢复。
BIS此次发布的警告是对全球经济体的一次严肃提醒,强调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政策协调和深化改革,方能增强全球金融体系的韧性,防止未来更为剧烈的动荡发生。在当前全球经济脆弱的局面下,美国及全球政策制定者如何应对美元贬值与金融风险,成为未来数年国际经济格局演变的关键。随着数字金融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备,美元的未来将如何演绎,值得全球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