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鞋类市场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受新实施关税政策影响,主要品牌纷纷经历销售压力。作为美国知名鞋类及配饰品牌的史蒂文·马登有限公司(Steven Madden Ltd.)也未能幸免,其批发鞋类收入出现明显下滑,成为业内关注焦点。本文将深入解读史蒂文·马登第二季度财报中所反映出的业绩变化,分析其背后关税政策的影响,及公司应对市场挑战的战略布局。 史蒂文·马登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尽管总收入同比增长了6.8%,达到5.59亿美元,但批发业务收入却下降6.4%,降至3.606亿美元。在剔除新并购的英国品牌Kurt Geiger业务后,批发收入更是下跌了12.8%。其中,批发鞋类部分下降7.1%,调整后为11.7%,配饰和服装批发业务也分别出现5.3%和14.6%的跌幅。
毛利率方面,批发业务毛利率从去年的33.1%降至30.0%,表明关税导致成本上升而利润空间被压缩。 历史和当前贸易政策的变动尤其是美国政府对进口货物征收新增关税,给包括鞋类产品在内的消费品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作为以中国及东南亚为主要生产基地的企业,史蒂文·马登在生产供应链上遭遇较大冲击。尽管公司积极将部分生产线迁出中国,降低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但由于Kurt Geiger产品线仍有80%依赖中国供应链,且该品牌的35%业务集中于美国市场,关税成本的传导暂时难以完全规避。 财报中,史蒂文·马登录得净亏损3950万美元,摊薄每股亏损56美分,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3540万美元,摊薄每股收益49美分。调整后净利润为1390万美元,摊薄每股收益20美分,相较去年同期的4120万美元有较大幅度下降。
亏损的主要原因不仅与关税政策带来的直接成本增加有关,还包括运营费用的上升与市场需求的短期疲软。 作为集团领导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爱德华·罗森菲尔德(Edward Rosenfeld)在财报发布会上指出,第二季度的挑战基本在预料之中,公司正在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来缓解关税带来的短期冲击。罗森菲尔德强调,公司致力于通过优质产品和有效营销加强与消费者的联系,推动长期增长战略。 对史蒂文·马登而言,收购英国高端鞋履品牌Kurt Geiger是其国际扩展战略的重要一步。该交易于今年二月宣布,五月完成交割,为公司注入了新的业务动力。罗森菲尔德表示,整合工作进展顺利,管理层对Kurt Geiger未来成为增长引擎充满信心。
鉴于Geiger品牌在欧洲市场影响力较大,其与美国业务结构不同,或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贸易政策带来的影响。 关税的直接影响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公司的供应链配置。长期以来,史蒂文·马登依赖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制造优势,包括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与交货时间等方面的考量。然而,随着政策变动和贸易摩擦加剧,企业不得不重新评估生产基地布局。转移工厂和供应链至越南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成为主流趋势,但这种调整短期内带来额外成本,且难以快速完成全部产品线的迁移。 同时,消费市场的价格敏感度增加也加剧了品牌定价策略的复杂性。
根据相关报道,经过数月的价格下调,鞋类产品的价格在7月份开始回升,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显得尤为关键。史蒂文·马登必须在维持盈利性和市场竞争力之间找到平衡点,以避免因价格上涨引发销量锐减。 针对未来发展,公司在保持稳健财务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品牌影响力和数字营销能力。通过提升消费者体验,加强在线销售渠道的拓展,史蒂文·马登期望在全球多元化市场,尤其是电子商务快速增长的环境中获得更多机遇。此外,公司致力于创新产品设计与研发,力求在款式和质量上持续领先,以增强市场辨识度。 总结史蒂文·马登在2025年第二季度所面临的局势,可以看到贸易政策尤其是跨国关税的调整,对传统服装鞋类制造企业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短期内的营收压力和成本提升显著,但公司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多元化业务结构和积极的战略调整,仍然具备良好的复苏与持续增长潜力。未来,随着供应链迁移的逐步完成和国际市场布局的深化,史蒂文·马登有望逐步恢复盈利水平,稳步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对于投资者和行业观察人士来说,密切关注全球贸易政策变化及其对服装鞋类企业供应链与成本的影响将极为重要。史蒂文·马登的案例也提示了全球化企业面对不确定环境时,灵活应对与战略调整的必要性。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运营模式,品牌企业在波动的市场中仍能保持竞争力,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