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作为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且影响深远的古代文明之一,其人口起源与迁徙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然而,受限于保存条件,古埃及早期人类的全基因组序列一直难以获得,导致对其祖源和与邻近地区人群的关系缺乏深入了解。最新发表于2025年7月的研究首次成功测序了一名来自努维拉特(Nuwayrat)遗址、生活于早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855年至公元前2570年)的成年男性的全基因组,填补了该领域的重要空白。该发现不仅为古埃及早期人口的基因组结构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数据,也揭示了古埃及与北非及近东地区的长期人类迁徙和混合历史。努维拉特个体的骨骼遗骸伴随陶罐被安置于岩穴墓中,陶罐的特殊葬俗被认为是DNA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通过对骨骼DNA进行两倍覆盖度的全基因组测序,该研究团队得以解析该男性个体的遗传组成。
基因组分析显示,该个体的绝大部分遗传物质与北非新石器时代人群的祖源相近,约占77.6%,表明当地新石器时代居民对早王国时期埃及人口的贡献显著。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约有20%左右的遗传成分与近东地区,尤其是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及其周边地区的东部肥沃月湾地带新石器时代人群有较强亲缘关系。这种基因亲缘关系类似于同时期安纳托利亚和黎凡特地区新石器和青铜时代人群的基因组成,暗示古埃及不仅仅在物质文化上与近东存在交流,也体现在实际的人口流动与迁移中。利用多种统计遗传学方法如主成分分析和qpAdm模型,研究人员排除了单一来源模型,确认努维拉特个体基因组成必须通过结合多个古代人群来解释,即以北非新石器时代人群为主体,同时辅以近东方的人口贡献。这反映了数千年来北非地区与近东之间不仅仅是文化互动,也发生了复杂的人口基因交流。更进一步,遗传学与考古学证据相互印证。
近年来考古发现揭示,从至少公元前六千年起,古埃及与肥沃月湾地带之间通过贸易传入的文化元素和农业技术不断增加,如家畜和作物的驯养、文字系统以及陶轮的使用,都反映了早期文化的传播。基因组中的近东成分则体现了人口迁移与基因流动的具体证据。对于努维拉特个体的体貌特征预测,基于基因数据推测其可能拥有棕色眼睛、棕色头发和偏深的肤色。骨骼分析显示他身高约157.4至160.5厘米,生活至较高年龄(44至64岁),且其骨关节出现严重的骨关节炎和磨损,暗示长期体力劳动,尽管葬俗显示其可能属于较高社会阶层。这一现象与他可能从事陶器制作等劳动职业的推测相符。多同位素分析证明他童年时期生活在尼罗河谷的干热气候下,膳食多样,以陆地动物蛋白和植物(小麦、大麦)为主,反映了古埃及典型的古代饮食结构。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迄今为止在埃及第三中间期(约公元前787年至公元前544年)出土的另外三名个体基因组显示,后期埃及人口中黎凡特地区青铜时代人群的基因贡献显著增加,可能反映了随时间推移,黎凡特群体在埃及的影响力逐渐提升。研究还发现,现代埃及人的基因组成更为复杂,多元祖源的混合体现了包括努维拉特个体及其北非新石器组件、黎凡特青铜时代血统以及后来来自东非和西非的基因流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努维拉特个体的祖源中并未检测到显著来自现今中、东或南非的基因成分,表明早王国时期埃及人口与这些区域居民的基因交流有限。整体来说,努维拉特个体的基因证据在古埃及起源研究中首次直接表明,早期埃及居民是北非原住居民与东部肥沃月湾地带古人群混合的结果。这一发现支持了考古学关于早期埃及文化起源的多元观点,提示人口流动与文化交流共同推动了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未来,随着更多来自古埃及各时期更大规模个人基因组数据的产生,学界将能够更准确地描绘古埃及居民的遗传多样性及历史迁徙网络,进一步理解古埃及的社会结构、族群演变及地区互动。
本研究不仅突破了因埃及区域DNA保存条件严苛而带来的技术难题,也为考古学与遗传学融合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人类古代文明起源探索的进程。努维拉特个体的基因组解析,昭示了四千多年前古埃及人与北非以及西亚邻近地区的紧密遗传联系,揭示出超越文化传播本身的人口迁移动态,诠释了一个跨越千年的复杂人类互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