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月至六月期間,俄羅斯對行動網路進行了多達200次的關閉行動,官方聲稱是針對烏克蘭無人機攻擊所採取的防禦措施。這一頻繁且大規模的行動,不僅在俄羅斯境內引發廣泛關注,也在國際社會中引起了不少討論,尤其針對其效果與合理性提出質疑。俄羅斯國內許多地區用戶報告行動網路經常中斷,官方以安全防範為由表示這些網路封鎖是為了防杜來自烏克蘭的無人機騷擾和襲擊,然而,分析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的關閉事件發生在沒有報告任何無人機活動的區域。根據獨立調查媒體《The Insider》與俄羅斯互聯網監控組織「Na Svyazi」合作的分析,這些行動網路的中斷並非單純因應無人機威脅而發生,更可能涉及政治及監控目的。俄羅斯官方的數據顯示,2025年5月1日至6月18日間至少發生了263起確認的無人機攻擊事件,而同時期行動網路被關閉的次數卻達到200次,且關閉頻率在六月急劇上升,幾乎成為每日例行。俄羅斯中部聯邦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向《The Insider》表示,這種網路暫時關閉是針對無人機攻擊的一種有效防禦手段,且多數時候僅在襲擊期間執行,主要影響GPS和導航應用的定向功能,而非完全切斷網路。
這種措施被部分俄羅斯無人機公司執行長支持,稱這是遏制敵方無人機使用網路指揮控制的重要方式,尤其他們聲稱烏克蘭無人機依賴的是中國或北約研發的網路基礎設備。相較之下,烏克蘭航空專家則持懷疑態度,認為長距離無人機打擊並不依賴行動網路控制,並指出這樣的網路關閉僅會幫助俄羅斯敵方,因此效果值得商榷。另一方面,烏克蘭的公開情報報告指出,儘管俄羅斯官方實行頻繁的網路關閉措施,五月與六月中烏克蘭無人機對俄方工業設施和軍事基地的成功攻擊數量仍然維持在相對高位,甚至在六月初烏克蘭展開的「蜘蛛網行動」中,以超過一百架FPV無人機對俄空軍基地發起了大規模打擊,凸顯俄羅斯防禦措施未能有效阻擋襲擊。值得關注的是,在200多次行動網路關閉事件中,僅有約78次與確認的無人機攻擊時間重疊,其他多數關閉時間並無任何襲擊發生,甚至完全沒有報告任何無人機活動的26個地區也遭遇了網路封鎖或限速。這暴露了俄羅斯當局可能將無人機威脅作為限制網路自由的藉口。此舉對普通民眾造成了嚴重不便,尤其是在俄羅斯部分地區,民眾投訴無法訪問特定國外網站,尤其是社交媒體和消息應用。
據報導,部分地區因為所謂「灰色列表」效應,非官方被封鎖但仍難以存取的網站數量持續增加,俄羅斯33個地區於6月底均有類似限制現象,反映出信息控制趨嚴的趨勢。匿名達吉斯坦官員甚至指出,當局利用無人機攻擊的名義逐步限制人民的通訊自由,特別是在即時通訊軟體方面。這種趨勢有史以來的前車之鑑,俄羅斯政府長期對Telegram等平台保持高度審查與限制,自2024年以來針對Telegram的封鎖與干擾事件呈現不斷升級,背後因素除了安全考量,還牽涉政府對消息平台的控制權爭奪。近期議會通過的法案與計畫打造本土替代通訊應用,即俄羅斯版的WhatsApp或Telegram,顯示政府意在減少對國外通訊工具的依賴,並加強對信息流的監控與管理。技術上,這些行動網路關閉多由流量過濾設備及移動通信營運商的基礎設施配合完成,部分時候網速被故意降低以達到限制效果,並非完全切斷。不同區域的網路限制甚至有階段性,像是分多天逐步關閉,且以六月為例,地理定位服務多數未受影響,封鎖主要針對移動數據傳輸。
這種不完全關網形式有助於掩蓋其軍事防禦或政治動機,並且允許部分通信正常進行。值得一提的是,無人機控制通信與行動網路使用的頻率不同,民用無人機通常使用2至5 GHz頻段通訊,與移動數據所使用的800至2600 MHz頻段存在差異,這使得封鎖行動網路對阻止無人機的實際效果存疑。俄羅斯政府也在進一步加強對通信基礎設施的技術監控與資訊收集,計劃要求電信運營商提供詳細資料,包括流量處理設備類型、數據路由與訪問權限等,同時禁止用戶更換手機識別碼IMEI,增加追蹤與監控可能。網路控制,以及所謂的「主權互聯網」計畫其實正逐步從嚴,反映了俄羅斯在數位時代內部安全與控制上的戰略。這樣的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針對戰爭情況下的安全需求與對抗無人機威脅,但也引發了關於侵犯公民信息自由、限制資訊流通與監控擴權的憂慮。從長遠來看,此舉不僅可能影響俄羅斯民眾的日常網路使用和國際資訊接觸,也可能加劇國際間對俄羅斯網路審查及資訊管控的擔憂與批評。
綜合來看,俄羅斯此次頻繁的行動網路關閉事件,雖然在官方層面被描述為有效防範烏克蘭無人機入侵的軍事手段,但實際上的效果與必要性仍值得懷疑,且其中部分行為更像是以國家安全之名行使的數位管控措施。對外界而言,這是俄羅斯在現代科技戰爭與信息戰中的一種典型表現,展現了現代網路技術與戰爭策略、政治管控的複雜糾葛。未來觀察此類政策的持續演變及其對俄羅斯社會與國際關係的影響,將對理解信息時代的戰爭與治理模式提供寶貴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