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监控定价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策略,正在逐渐改变消费市场的游戏规则。传统的“统一定价”模式开始被个性化、动态的价格体系所取代,企业借助庞大的数据采集和精准的消费者画像,决定每位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从而对同一商品或服务收取不同的价格。监控定价不仅重新定义了你手中每一美元的价值,也引发了关于公平、隐私和市场健康发展的深刻讨论。 监控定价的核心在于“价格歧视”,亦即企业根据客户的支付意愿和经济条件区别定价。这种做法在经济学中往往被描述为“效率提升”,因为企业能够用最高的价格卖给愿意支付更多的客户,同时吸引支付能力较低的客户,最大化利润和资源利用率。例如酒店根据预订时间差异,早订房间价格较低,临近入住时价格较高,就是价格歧视的传统形式。
然而,监控定价利用个人的隐私数据进行精准识别,将这种区分提升到另一个程度。 举个例子,当你在酒店前台办理入住时,酒店若能通过信用报告、健康信息甚至家庭状况判断你的支付意愿,它就会对你进行价格调整。如果酒店发现你正在接受化疗,行动不便,无法轻易寻找其他住宿选择,便可能提高房价;又或者当野火威胁、需求紧张时,价格会被大幅推高。企业可以通过你的生活细节、购买时间、情绪状态等维度,判断你的“经济困境”或“消费紧迫性”,有针对性地抬高价格,最大限度地榨取消费者剩余。 这种被称为“监控定价”的策略,已经延伸至快餐、零售、交通等多个领域。例如,麦当劳旗下的Plexure公司为得来速餐厅提供系统,能根据顾客刚发薪水与否调整商品价格,从而在顾客最具支付能力时提高利润。
类似的个性化定价技术日益普及,对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花费,其实背后都藏着企业的秘密竞价系统。 此外,监控定价的普及带来了价格联盟和暗中垄断的风险。在美国产肉业,肉类加工商会将价格数据提交给一个“中立”平台,接着该平台建议所有供应商同步提高价格。尽管这看似是“行业建议”,但实际上形成了价格卡特尔,无形中剥削了消费者。这种现象也在租赁市场中出现,房地产中介共享租金数据,系统性地抬高租金价格,让普通租户在价格竞争中陷入被动。 更为隐秘的是,监控定价不仅作用于“卖方”,还在“买方”市场中实现。
以护理合同工为例,一些护士临时派遣应用程序会查询求职护士的信用状况。他们认为负债较重、违约风险高的护士更渴望获得工作,因而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资。这种基于个人经济困境的“算法工资歧视”,通过数据分析让雇主在薪酬谈判中占据绝对优势,压低一线劳动者的收入,助长了收入不平等。 算法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应用并不仅限此例。滴滴出行等平台通过监测司机接单选择的积极程度,推断其“经济压力”,并据此调整司机的收入报酬。愿意拒单、挑选高价订单的司机通常享有更高收入,而愿意打包底价单且选择少的司机,则得到更低的报酬。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类基于综合监控数据的个性化定价与工资调整变得越来越隐秘且不可逆,劳工权益面临巨大挑战。 面对监控定价的普及和滥用,隐私保护和政策监管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曾发布旨在限制数据经纪公司自由买卖个人数据的法规,希望遏制个性化价格的极端扩散。然而,政治变动导致这些法规被推翻,令数据经纪行业几乎处于无监管状态,企业可自由收集、出售个人信息,让监控定价得以无阻力发展。 同时,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曾发起反垄断调查,着眼于监控定价对市场竞争的影响,试图制定新规限制价格歧视。但类似的努力也因政治干预受挫,反映出当前制度对于防范隐藏的价格操纵存在巨大盲区。
相比之下,加拿大在2024年通过了更加严格的竞争执法法案,积极征求公众对算法定价与市场公正的反馈,成为监管监控定价趋严的典范。 监控定价本质上体现了市场力量分布的失衡。当企业利用信息优势针对支付能力最弱、最焦虑的消费者提高价格时,实际上是在加剧社会不平等,将“谁最需要谁付更多”的原则合法化。贫困群体和弱势职工随着“算法审价”被迫承担更高成本,形成一种新型的经济歧视。更糟糕的是,这种不公平往往隐蔽难察,公众意识和法律保护尚未跟上技术的发展速度。 当然,价格歧视理论本身并非全然负面。
有时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制定差异化价格,能够降低整体价格门槛,扩大市场覆盖面,甚至实现财富较多消费者对穷人的一定补贴。例如航空公司会对商务出行乘客收取较高票价,补贴家庭旅游和休闲出行。但当这种策略变味,背后隐藏着对个人隐私的大量侵害和对弱势群体的剥削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其伦理与合理边界。 随着监管力量的缺失,以及商业对个人信息依赖的加剧,未来一段时间内,监控定价还将更加普遍和复杂。消费者可能会发现,相同商品或服务,根据他们的信用评分、健康状况、消费习惯甚至生理和情绪数据,价格天差地别。市场表面上的“自由竞争”可能正在被深度算法操控,营造出一个价格非因素,而是数据决定的“隐形市场”。
在此背景下,公众对个人数据的保护意识必须增强,推动出台严格的数据隐私法和价格透明政策。只有明确规定企业不可基于敏感个人信息进行价格区分,加强对数据经纪公司的监管,公众才能逐渐摆脱监控定价带来的经济陷阱。同时,社会也需要更多关于算法公平性的研究和监督机制,确保技术发展惠及全体社会成员,而非成为加剧贫富差距的工具。 总之,监控定价作为一种数据驱动的市场策略,已渗透到现代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重新定义“你拥有的钱”的价值,深刻影响着市场的公平与效率。消费者必须认清其风险与挑战,社会各界也要携手构建更公平、透明、保护隐私的市场环境,才能遏制这场令人担忧的“价格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