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快时尚产业异军突起,以其快速生产、低廉价格和频繁更新的商品特点,改变了全球消费者的服装购买习惯。然而,这一模式也导致海量服装废弃问题日益突出,其中英国作为欧洲最大的快时尚消费国,成为纺织废弃物出口的主要源头之一。大量来自Next、Asda旗下George品牌、Marks & Spencer(简称M&S)、Zara、H&M和Primark等品牌的废旧服装,被以“二手衣物”名义出口至非洲国家加纳,最终流入当地受国际保护的湿地环境,造成生态灾难的隐秘升级。 位于加纳首都阿克拉附近的丹苏三角洲(Densu Delta)湿地,是国际湿地公约(Ramsar Convention)认证的“国际重要湿地”,对多种候鸟和海龟等生物种类具有关键保护价值。调查显示,近年有多个新兴服装废弃物堆场在此区域内迅速扩张,堆场未设防渗透底衬、无污染处理设施,废弃物裸露堆积在湿地植被剥离的土地上,直接威胁生态系统稳定。大量合成纤维造成的塑料微粒污染开始显现,带来长期的水质退化和生物累积风险。
这些废弃服装大多是从英国及欧洲通过海运出口,大约每周有超过1500万件服装运抵加纳,其中超过四成因破损、污渍或气候不适宜被判定为“不可销售”。贸易增长的背后,是快时尚服装质量整体下降的趋势,它们的使用周期极短,被消费者迅速丢弃,形成“用后即弃”的文化。出口方虽然强调设有回收和“服装回收”计划,但无法根本遏制不可用服装流入非洲市场,导致废弃物最终以垃圾方式堆积或被焚烧,释放有害物质。 加纳国内对此深感无力。首都阿克拉的坎塔曼托二手衣服市场是全球最大之一,以往依赖从海外进口交易而形成稳定经济链条,为数千人提供就业。然而,随着低质快时尚服装不断增加,市场上的可销售货物数量和质量双双下降,商贩日益面临库存废弃品堆积和利益受损。
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缺乏足够资金和能力处理日益膨胀的纺织垃圾,许多冷门和损毁严重的服装只能被弃置于街头、小河流、湿地及海岸线,污染严重并影响渔业及旅游业发展。 丹苏三角洲湿地具有丰富的生态多样性,栖息着稀有的玫瑰燕鸥,迁徙自英国,同时是濒危的皮革背龟和绿龟等海龟的繁殖地。湿地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也是当地渔民和盐业工人的生计赖以维系的自然资源。废弃服装污染导致水质恶化,渔获量锐减,渔网频频被衣物缠绕,渔民工作困难加剧,生活质量下降,社区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当地居民反映,废弃服装堆积不仅带来视觉和嗅觉污染,更造成雨水冲刷时废弃物散布和有害化学物质渗入水体,加剧蚊虫滋生和疾病传播风险。加纳政府虽有相关环境保护法律,但在实际执行中受到资源限制和监管挑战,且新开的废弃物堆场选址在湿地核心区域,显然违反国内环保政策和国际公约要求。
国际组织如绿色和平展开调查并披露此问题,通过红外成像确认堆场中合成纤维占主导,这些化纤成分难以自然降解,释放的微塑料最终可能进入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快时尚品牌方面,诸如M&S、H&M和Zara等承认产业废弃物处理存在严重不足,部分企业愿支持推行生产者延责制(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将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的管理责任纳入品牌体系,以促进回收再利用和减少环境负担。但目前整体行业行动仍有限,现有回收计划难覆盖庞大废弃物规模。 英国国内的纺织废弃物量居高不下,每年丢弃的纺织物约达150万吨,但回收处理能力不及需求,多数服装以出口形式流入加纳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专家指出,结构性的消费升级和产业责任机制缺失,是导致服装废弃物转嫁给全球环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生态系统的深层原因。推动时尚行业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型,控制过度消费,采用可持续面料和设计,是未来减缓纺织废弃物危机的关键。
此外,其他非洲国家如乌干达已开始限制二手服装进口,强调这一行为扭曲市场,压制本土纺织业发展。加纳市场贸易代表团亦在欧洲积极游说,希望欧盟能够出台更严格的制裁与责任法律,将服装生产企业纳入环境治理体系。英国政府虽然在2023年发布了纺织废弃物减排相关政策文件,但尚无明确实施相关强制性生产者责任制度的动作,行业与监管仍有许多改进空间。 综上所述,快时尚服装废弃物流入加纳达宗三角洲湿地,已成为全球环境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挑战。这一现象不仅反映生产消费体系的缺陷,也暴露跨国服装产业链的环境成本转嫁。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提升消费意识,完善废弃管理体系,推动产业负责任转型,才能避免湿地生态日益恶化和相关社区生活质量继续下滑,守护珍贵的全球自然遗产和人类共同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