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快速变化和实时分析需求日益增长,数据库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列式存储数据库因其读性能卓越而受到广泛青睐,但在数据更新方面却存在天然的性能瓶颈。ClickHouse作为领先的开源列式数据库,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极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通过设计专用引擎,将更新操作转化为写入新的数据行,从而实现高速、高效的更新机制。本文将深入探讨ClickHouse首篇更新系列之中的专用引擎设计,详细解析ReplacingMergeTree、CoalescingMergeTree以及CollapsingMergeTree三种引擎的设计思想和实际应用,帮助读者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优势。 列存储数据库的更新难题 段落之间存在本质不同的存储结构,决定了列存储和行存储数据库在更新操作上的矛盾。行存储的优势在于数据行在物理磁盘上连续存储,更新时能够直接覆盖旧数据,从而实现高效的行级更新操作,尽管在分析查询时需要加载整个数据行,但对实时写入支持优异。
列存储数据库则将每个列的数据分开存储,极大提升了查询性能,尤其是在仅需访问少数列的分析场景中表现优异。然而,这种存储策略导致更新单条记录时必须触及多个文件并重写对应列数据,极大增加了操作复杂度和I/O开销。因而,传统的列式数据库难以直接支持高性能的行级更新,更新操作常常被视为昂贵且缓慢。 ClickHouse的创新思路便是“将更新视为插入”。ClickHouse本身极致优化了数据插入路径,支持每秒上亿条数据写入,且所有插入操作相互独立,无需全局锁,极大地提升了并发和吞吐能力。借助这种强大的插入性能,更新操作被转换为插入新版本数据行,原数据的覆盖和删除则通过后台的“合并”过程延后完成,从根本上避开了频繁直接写入引发的性能瓶颈。
这不是简单绕路,而是针对列存存储特性量身定制的设计。从数据写入和后台合并的协同看,ClickHouse成功将数据的“更新”变为一系列的“追加”操作,并在后台完成数据的逐步合并和清理,形成了高效、可扩展的数据变更处理机制。 了解数据分区和合并机制 对于理解ClickHouse专用引擎模式下的更新机制,数据分区和合并体系是核心基础。ClickHouse在向表写入数据时,并不直接修改已有数据,而是将新数据以“数据部分(parts)”的形式写入磁盘。每个数据部分都是不可变的、经过排序的列存文件集合,按预定义的排序键存储,以便后续高效合并和查询。每个数据部分自身带有命名规则,反映其时间序列和合并层级,方便系统管理。
新数据部分的插入十分高效且并发友好,因为它们无需更新已有数据结构,也不需要复杂的文件锁定。随着不断有新的数据部分生成,后台合并任务会周期性地将多个小数据部分合并成更大的部分,提高查询效率并释放存储空间。这种合并操作是单向、排序的、连续扫描式的流程,无需额外排序或随机访问,保证了整体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合并任务的设计使得实际更新数据的“清理”和“覆盖”逻辑可以在合并时高效完成,这种架构成为处理更新的基础保障。 ReplacingMergeTree:通过插入替换实现更新 在众多专用引擎中,ReplacingMergeTree是最直观且使用广泛的一种。其设计思想是,针对同一排序键的多条记录,保留最新插入的一条,旧版本的记录会在后台合并过程中被舍弃。
用户只需插入更新后的完整行,系统利用排序键快速定位,让最新数据覆盖之前的版本。 例如,一个订单表的更新场景中,当客户订单信息发生变化时,不直接覆盖旧数据行,而是插入一条新的行,标志订单号码和商品标识不变,仅数据列更新。后台合并时,ClickHouse会自动确保最终结果只保留最新的那条数据。 这一机制避免了更新时随机写入和锁争抢,同时支持高并发和批量数据写入。用户需设计合理的排序键以确保更新对应的数据行,且合并触发后数据自动完成版本筛选,确保在线查询看到的是最新数据。 CoalescingMergeTree:支持部分更新的自动合并 CoalescingMergeTree在ReplacingMergeTree的基础上,加入了对部分更新的支持。
它允许更新时只提交变动字段,而非完整行,未变更的字段可以用空值(NULL)标识。系统在后台合并阶段会依据非空字段覆盖旧值,逐步合并形成完整信息。 用户在设计表结构时,需要将允许部分更新的字段定义为Nullable类型。此设计有效降低了更新数据量,提升了带宽利用率和写入效率,尤其适合字段众多且仅少数字段频繁变更的场景。 结合了排序键的定位优势和增量覆盖策略,CoalescingMergeTree进一步提升了更新的灵活性,同时保持后台合并的高效性。它非常适合物联网、用户画像等数据经常部分修改的应用场景。
CollapsingMergeTree:通过“折叠”操作实现删除和更新 CollapsingMergeTree则引入了独特的“折叠”概念,用来支持删除以及更新操作。它通过增加一个“is_valid”字段作为标志位,普通数据行赋予正向标记(如1),而删除或撤销操作通过插入对应的反向标记行(如-1)来实现。后台合并时,系统会找到成对的正负标记行并将其“折叠”消除,从而完成删除数据的效果。 对于更新操作,则先插入一条标记负向的旧版本“取消”行,再插入一条新的有效版本数据行。在合并后,旧版本被折叠删除,查询结果只保留更新后的数据。这种设计不仅支持删除,还能支持对排序键的直接更新,是ReplacingMergeTree和CoalescingMergeTree无法实现的功能。
该引擎适用对实时删除和多版本数据管理有高需求的业务,避免了传统数据库中复杂的Delete语句和索引维护带来的性能开销。 UPSERT机制内置于专用引擎 ClickHouse的这些专用引擎天然支持一种高性能的UPSERT逻辑,即“插入或更新”。由于更新被设计为插入新版本数据而非修改旧数据行,用户只需执行简单的插入操作,系统自动根据排序键识别重复行,依据引擎不同的合并逻辑完成最终的数据替换或合并。 这一隐式UPSERT模式避免了传统SQL MERGE语句复杂繁琐且低效的问题,极大简化了应用层实现,同时保证了高吞吐量和低延迟。对于需要频繁数据变更和大量写入的场合,优势明显。 使用FINAL关键字实现查询即时一致性 由于ClickHouse的更新处理依赖后台异步任务,查询结果默认是最终一致性,存在一定延迟。
为满足某些业务对准确数据的即时需求,ClickHouse提供了FINAL修饰符,允许用户在查询时触发内存中的即时合并逻辑。 通过SELECT ... FINAL,系统会在查询时扫描相关数据部分,合并重复或冲突的数据行,确保返回最新的逻辑视图。虽然该操作开销较高,不适合频繁使用,但为需要严格实时一致性的业务场景提供了有效支持。 理解ClickHouse更新的本质 对比传统行存数据库,ClickHouse的更新机制本质上也体现了写入新版本、读最新版本的固有逻辑,区别在于传统行存修改是原地覆盖,而ClickHouse是追加新版本并在后台延后合并旧版本。查询客户端感知到的更新结果是一致的,性能和扩展性则因底层架构优势而显著提升。 要充分发挥ClickHouse更新引擎的优势,用户需要根据业务特点合理设计排序键和表结构,理解更新机制和合并策略的影响,特别是在海量数据和高写入压力场景中。
动态优化与未来展望 虽然专用引擎已极大拓展了ClickHouse的更新能力,但其原理的复杂性对新用户有一定门槛。ClickHouse团队在持续优化后台合并效率和引入新语法支持,试图通过更友好的SQL标准语法和自动化机制降低使用难度。后续系列文章将介绍SQL风格的声明式UPDATE实现及性能基准,让用户在享受性能优势的同时,体验更符合传统数据库习惯的操作逻辑。 结语 ClickHouse通过创新的专用引擎设计,有效解决了列存数据库更新性能的传统难题。ReplacingMergeTree、CoalescingMergeTree和CollapsingMergeTree引擎各司其职,提供了不同模式的更新和删除支持,依托高效的插入和合并机制,实现了写入高吞吐和多样化更新需求的良好平衡。这一体系不仅满足了实时分析场景的多样需求,也为未来更强大、更易用的更新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理解这些专用引擎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是深入掌握ClickHouse数据变更管理的关键。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创新和优化,推动ClickHouse在大数据实时处理领域持续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