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克兰南部的赫尔松,一场看似普通的夏日步行,因一阵刺耳的无人机嗡嗡声而骤然变得恐怖。当地居民塞尔希(Serhii)正穿过安托尼夫卡(Antonivka)郊区,四周是战火留下的残垣断壁。无人机上空盘旋,不久便传来爆炸声,这声响打破了短暂的平静,将平民卷入了战争的烈焰之中。这并非孤立事件,正是俄罗斯军方改装的四轴无人机在赫尔松投下致命炸药的写实写照。俄军通过这些小型、灵活且成本低廉的商业无人机,将战火带入城市街头、公路与民居。由此展开的“倾听、逃离、躲藏”生活方式,成为赫尔松平民对抗飞来杀机的真实写照。
四轴无人机与传统的军事装备迥然不同。它们体积小巧,具有能够在狭窄空间灵活穿梭、垂直起降及盘旋的能力。这种技术优势令无人机操控者能够精准跟踪目标、穿越窗户甚至在密集街区保持高度机动性。俄罗斯军队将市售的四轴无人机加装爆炸物和甚至被禁止使用的反步兵地雷,使得攻击的精准性和频繁度大大提升。通过直播视频,这些攻击过程不仅被上传至亲俄军事社交媒体,甚至恐怖地被公开炫耀。在这些录像中,无人机全程记录其锁定与攻击目标的过程,其中一个著名案例是佩特罗与他的妻子泰蒂安娜乘坐的白色面包车被持续追踪,随后准确地在驾驶席上方投下炸弹,导致佩特罗当场死亡,泰蒂安娜受伤严重。
赫尔松当地政务机构数据显示,仅2024年5月至12月间,无人机袭击造成平民受到至少483次伤害和30人死亡。受害者中包括普通居民、商店老板、救护人员,乃至医疗队伍。他们必须在无人机的持续威胁下艰难展开日常生活和工作。维克多利娅,一位救护车医疗助理,在一次无人机袭击中身受重伤,她回忆道,袭击发生时车辆停靠在黑暗的乡村小道,嗡嗡声越来越近,尽管她大声呼喊警告,袭击仍然无情地展开,导致同事死亡、她本人严重受创。这种情况使得医疗救援行动陷入极大困境,多数救护团队不再敢进入高风险的地区,甚至不得不依赖装甲车辆进行伤员转运。赫尔松的居民们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生存策略。
他们时刻聆听无人机发出的特有嗡嗡声,邻里之间通过眼神与信号相互确认安全时机才能外出。他们使用手持无人机探测器,试图提前发现威胁。行进路线上选择树丛、建筑物为掩护,迅速穿越空旷地带。然而,无人机袭击带来的不仅是炸弹轰击的直接伤害。它们还包括战后遗留的地雷和未爆弹药散布,在攻击区域内横亘为阴魂不散的杀手,令原本被炮火摧毁的社区更添致命陷阱。无人机作为战争武器的普及,彻底改变了现代战争的面貌。
俄罗斯在赫尔松使用的四轴无人机,组装灵活,成本低廉,续航时间受天气与载重影响,却能够凭借高清摄像头实现远距离精准打击。无人机的飞行距离虽有限,但足以跨越分隔战线的第聂伯河,从隐藏南岸的俄罗斯防线攻击北岸的乌克兰平民区。赫尔松的这一局势也反映了更广泛的战争伦理和人道法挑战。根据国际人道法,平民和民用基础设施应当受到严格保护。攻击平民或故意制造恐惧感都是严重的战争罪。然而,俄军通过无人机精准投弹,针对居民、医疗车辆、运输系统甚至民生设施,明显构成违反国际法的行为。
人权观察及其它国际组织已着手调查、收集证据,呼吁国际社会严肃追究责任,防止此类武装滥用手段在全球范围蔓延。赫尔松的故事,是无人机如何被军事化并用于持续性恐怖攻击的典型案例。它展示了技术进步在非对称战争中的双刃剑效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和破坏。平民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许多人不得不逃离家园,生活在恐惧与不确定之中。与此同时,技术的普及也促使社区出现创新应对措施。从听声辨机型到快速避险,再到利用手持设备检测无人机:这些反制行动虽能暂时保护居民,却难以根除灾难的根源。
未来,全球需进一步聚焦军事无人机的法规管控,加强保护平民的国际机制,并推动相关企业和国家承担应有责任。赫尔松的经验是一面镜子,警示国际社会无人监管的小型无人机在战争中可能造成的惨剧。只有通过多方合作与法律手段,才能有效减少无人机对无辜生命的威胁,维护人类基本的生命尊严。总之,赫尔松的“倾听、逃离、躲藏”不仅是生存的战术,更是对现代战争形态与伦理的深刻反思。无人机为战争带来了新的维度,而人类对此带来的挑战也比以往更加严峻。世界必须认真倾听平民的呼声,采取切实行动,结束无人机对城市与居民的无情猎杀,让技术回归造福而非毁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