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和思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人都觉得写作仅仅是信息的表达和整理,但实际上,写作不仅是传递想法的手段,更是一种激发深层次思考的重要工具。尤其在科学领域,写作不仅是记录研究成果的过程,更是科学家梳理思路、发现新观点的重要途径。在人类历史上,科学论文的撰写一直是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通过写作将纷繁复杂的实验数据、理论假设和分析结果串联成逻辑清晰的科学故事,从而推动科学知识的进步。写作促进了思考的结构化,帮助科学家避免思维的跳跃和混乱,使得复杂信息得以整合,从而更好地发现研究的核心意义和潜在影响。手写文字对大脑的积极影响也得到科学实证,研究发现,手写过程可以激活广泛的脑神经连接,促进记忆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这表明传统的手写和科学写作过程对思维有着实际和深远的促进作用,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整理。进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简称LLMs)的人工智能工具能够快速生成包括科学论文在内的各种文本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内容创作的效率。一些人认为,借助人工智能辅助写作,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将更多心力投入到科学研究本身。然而,科学写作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文字产出速度,更在于写作过程本身对科研人员思考的锻炼和深化。如果写作是思考的体现,那么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是否仍然真实地反映了研究者的思维和理解呢?大型语言模型尽管在自然语言生成方面能力突出,但依然存在诸多挑战。模型可能产生错误的或虚构的信息,甚至造成所谓的“幻觉”现象,即生成不准确甚至完全虚假的内容,这对科学写作的严谨性形成了潜在威胁。
人工智能生成的引用文献也可能是不真实的,这需要科学工作者严格核查和辨别,以避免传播错误信息。同时,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虽然快速,但编辑和校对成本并不低,对素材内容的把控和逻辑理解仍然需要研究人员亲自完成。因此,依赖人工智能代写可能反而增加整体写作耗时和难度。尽管存在以上挑战,人工智能在科学写作中的辅助作用不容忽视。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提升英文写作的语法和可读性,对于非英语为母语的科研人员尤其有益。此外,人工智能能够快速搜集和总结大量文献资料,为科研人员提供多元化信息和启发,有助于获取新的研究思路。
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科学家突破写作瓶颈,激发新的观点和关联思考,在梳理复杂信息或整理关键思考点时发挥积极作用。如此看来,人工智能应被视为科学写作的辅助工具,而非替代者。完全外包写作过程给人工智能或许会剥夺科研人员对领域深入反思的时间和机会,也削弱了作为研究者在塑造完整科研叙事中应承担的责任和能力。学术写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组织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这是一种在科研之外同样重要的核心技能。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和针对学术语料库的细致调校,相关技术将逐渐完善,能够更好地辅助科学家进行学术写作,提升整体科研传播质量。
但科学界应始终坚持人工智能的辅助手段定位,确保写作上的原创性和责任归属。总结来看,写作是科学思考过程的外在表达,是科学发现和知识传播不可或缺的环节。尽管人工智能带来了新的可能,但写作作为思考的工具和认知方法,依然需要人类科研人员的深入参与和主导。只有将人工智能的优势与科学写作的本质结合,才能实现科学研究的真正进步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