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元素以其稳定无害的气体形态——二氮分子(N2)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然而,除了N2之外,中性分子形式的氮多聚体一直都是科学界难以攻克的合成难题。近日,德国内著名研究团队成功制备了首个中性六氮同素异形体C2h-N6,此项突破被刊登在《自然》杂志上,标志着纯氮分子多聚体研究的新纪元。C2h-N6的诞生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氮系化合物的理解,更为高能量密度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可能。六氮同素异形体N6定位于N2分子的同素异构体家族中,分子由六个氮原子组成,以C2h对称构型存在,其稳定性和能量释放特性受到科学界极大关注。制备方法上,研究团队借助氯气或溴气与银叠氮化物(AgN3)在气相反应中实现了N6的生成,随后低温氩气矩阵捕获至10K进行光谱表征。
此外,通过将N6直接冷凝成薄膜并在液氮温度77K下保持,其稳定性得以进一步验证。该创新的合成路径突破了此前中性氮聚体无法稳定存在的传统桎梏。光谱分析中,红外和紫外-可见光谱结合同位素标记技术,有力证实了N6的存在。红外特征吸收峰与理论计算的振动模式高度一致,15N同位素替换后近似于预期的频率偏移为结构解析提供了直接证据。紫外-可见光谱测量结果亦对应于理论计算中预测的电子激发态,从多角度验证了该物种的独特结构和性质。分子结构层面,N6由两个氮三聚体(N3)通过中央单键相连接,形成了稳定的非芳香性开链结构。
量子化学计算表明,N6的键长分布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电子密度分析揭示了环绕分子的电子局域化,部分解释了其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N6分子分解为三个N2分子的反应途径被计算具备较高的活化能势垒(约14.8千卡/摩尔),这使其在室温下具有一定寿命,亦支持该分子被低温捕获的现实可行性。相较于此前报道的高价态氮离子和固态聚氮体系,C2h-N6作为首个实验证实的中性分子氮多聚体,其热分解释放的能量密度极高。理论数据显示,N6分解放出185.2千卡/摩尔的能量,按重量比计算,能量释放是TNT(梯恩梯)约2.2倍,远超许多传统炸药与燃料材料,体现出其作为新一代高效清洁能源存储材料的潜力。此外,N6的分解产物纯净,主要产生环境友好的氮气,避免了有害气体或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的理念。制备中采用的银叠氮化物是叠氮化合物家族的重要成员,作为高能中间体广泛应用于杀虫剂和爆炸物等领域。
银叠氮化物与卤素气体的气相反应机理不仅为N6分子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同时也引发对氮多聚体合成路径的重新思考。通过低温气体捕获与光学分析技术的结合,科学家能够在极为复杂的反应环境中识别并稳定此类短寿命物种,推动纯化学物质多样性的发展。未来,C2h-N6的发现将为氮基高速化学能源的设计与开发开启新途径。除了储能应用外,其特殊的化学键结构和能量储备特性有望在火箭推进剂、炸药及微纳米技术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随着对其合成工艺和物理性质的深入研究,或能实现规模化制备和安全稳定的储存,从而广泛服务于国防、安全和工业制造领域。此外,C2h-N6的存在还激发了理论化学对多原子氮分子结构与稳定性的再认识,利用高级计算化学方法和实验光谱数据的双重验证,构筑了一座连接理论预言与实验观察的桥梁,促进了基础化学科学的深化发展。
在安全性方面,制备和处理银叠氮化物及卤素气体需要严密的防护措施,防止静电、撞击和光照引发意外爆炸。未来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C2h-N6的反应活性及其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为其潜在功能开发提供指导。总之,六氮同素异形体C2h-N6的成功制备是氮化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代表了纯氮分子多聚物实验化学的重大进展。其极高的能量储存能力和相对稳定的分子结构为下一代高能材料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伴随着合成工艺的完善和技术手段的提升,N6及其类似物有望引领绿色能源技术的新风潮,为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作出贡献。未来对该分子深入的动力学研究及其在实际体系中的应用探索,将进一步推动材料化学和能源科学的融合发展,促进环境友好型能源社会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