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和政治话语的核心,越来越多的政界人物也开始投身于这场变革之中。托尼·布莱尔,作为曾经的英国首相及现今颇具影响力的公共事务人物,近年来频繁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声,将其视为未来国家治理的关键驱动力。然而,随着他及其旗下的托尼·布莱尔全球变革研究院(Tony Blair Institute for Global Change, 简称TBI)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政府融合的议程,外界也对其背后可能存在的自身利益输送产生了广泛关注。托尼·布莱尔从一个国家领导人转型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推销者,同时借助其政治与商业网络,把握着这股技术浪潮中的经济机遇。 托尼·布莱尔在2024年7月于“英国未来大会”上的演讲,清楚地表现出他对人工智能不可逆转且强大潜能的高度信心。他鼓励英国新政府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声称这将为公共部门创造数以十亿计的财政节余,解锁巨大效率提升。
然而其宣称的节省数字及潜在收益,却被批评者视为凭空捏造,缺乏具体实施细节及风险评估。演讲中充斥着繁复晦涩的政策陈述,但在正面影响与潜在的社会公平之间,缺乏清晰的阐述。 托尼·布莱尔以其所领导的TBI发布的报告《人工智能时代的治理:国家转型新模型》,全力倡导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国家治理结构,视改革为“现代化、创新、改革与执行”的必由之路。报告声称,人工智能将在未来数年内驱动公共部门实现数百亿英镑的成本节约及效率提升。此举反映出TBI将自身定位为政府与私人企业之间的中介者,促成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互通及跨部门AI应用的实施方案,力图将人工智能推上既定的政策议程。 然而,报告并未充分披露这种“科技驱动治理变革”背后潜在的社会代价与劳动市场影响。
人工智能大规模推行必然导致公共部门瘦身与机构收缩,政府雇员可能面临岗位流失。但文章却对裁员可能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及经济冲击语焉不详。此外,TBI提出的“经济效率与社会正义的新时代结合体”理念显得空泛,不足以应对人工智能对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 从资金来源来看,TBI近年来接受了来自私营企业巨头的巨额资金支持,尤以甲骨文(Oracle)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的慷慨捐赠最为显著。据报道,埃里森通过其慈善机构向TBI投入了数千万美元巨款,并持续承诺更多资金。这种资本上的深度介入,使得TBI在人工智能相关政策研究与建议上,很难避免与捐助方的利益紧密绑定。
尽管TBI高层坚称捐赠资金被“独立隔离”,且研究不受影响,但基金会与私营科技巨头间合作推动政府技术改革的现实,令外界对其研究公正性产生质疑。 市场分析机构高盛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则对TBI的乐观预期形成鲜明对照。高盛指出,尽管全球正大举投资于数据中心、芯片制造以及AI基础设施,但短期内的实际成效及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尚不明显。著名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未来十年人工智能仅会使约四分之一的任务实现自动化,整体影响不到全部工作的5%。他强调,诸如运输、制造、采矿等需要复杂实地操作和人类感知协调的岗位,人工智能无法短期内有效替代。 高盛全球股权研究主管吉姆·卡韦洛更直接指出,当前AI技术距离高效解决复杂问题还有很大距离,且因芯片高昂成本与技术瓶颈,尚不足以成为企业估值的“圣杯”。
他质疑人工智能普遍适用性及大规模应用的可持续性,认为企业和公众对AI的期待应保持谨慎和理性。 从托尼·布莱尔及其研究机构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不仅是未来国家治理升级的工具,更是牵引巨大经济利益的金矿。通过构建政府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平台,TBI有望攫取未来公共技术投资的份额,推动私营资本全面介入公共服务领域。而托尼·布莱尔本人,也借助这场科技洪流稳固并扩大了其在全球政策咨询、资本运作中的影响力。 对公众及政策制定者而言,理解这一切的复杂性尤为重要。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确具备革新公共管理效率的潜力,优化资源配置与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将AI技术推至治理核心,可能带来深层次的劳动力置换、数据安全与隐私风险,以及公共资产的私有化趋势。托尼·布莱尔的推动无疑强化了这一趋势,同时放大了私营资本对公共政策的渗透。 托尼·布莱尔和TBI的案例生动展现了当代人工智能浪潮下政治与商业的交织。政治家们往往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拥抱技术创新,但背后隐藏的经济动因不可忽视。公众与监管机构应更警觉于技术话语背后的利益诉求,推动更加透明、负责且具备社会公正导向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否则,人工智能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命,更可能是一场利益再分配与权力重塑的新时代。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托尼·布莱尔及类似角色将在全球政策制定与技术推广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理解其行为逻辑和潜在影响,有助于构建更加公正、可持续的技术应用生态,防止公共利益被私利侵蚀。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平衡其技术优势与社会风险,正是各国政府、学界与社会力量面临的重大考验。托尼·布莱尔的故事提醒我们,政治与商业在AI时代的融合,既孕育机遇,也暗藏挑战。只有坚持理性审视,强化制度约束,才能真正实现人工智能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宏伟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