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消费者的每一次网络浏览都可能被企业用来调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这种现象被称为“监控定价”。企业通过收集个人浏览习惯、地理位置、设备类型等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动态、个性化的价格变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对部分消费者加价销售。这种看似先进的技术背后,隐藏着严重的价格不公与隐私侵犯风险。近年来,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升,多位立法者呼吁加强监管,提出了禁止基于人工智能的价格操控的法律草案,意图保障消费者权益,遏制企业滥用数据带来的不公平定价现象。隐秘定价的核心在于利用数据精准刻画消费者画像。企业通常通过浏览器cookies、追踪像素等技术收集用户的在线行为数据,包括浏览页面、停留时间、购物车内容,乃至设备电量和位置等信息。
AI算法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预测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紧迫需求,由此定制不同的价格策略。例如,靠近实体店时可能被提高取货价格,电池电量低时打车服务应用可能自动增加费用,甚至根据个人浏览历史调整电商商品的售价。这样的定价手法表面看似合理,但其实涉及严重的道德与法律问题。首先,这种按个人信息制定的价格不透明,消费者难以察觉自己被区别对待,长期可能导致消费信任崩溃。其次,这种行为极易伤害消费者权益,尤其是对经济条件较弱或急需商品服务的人群而言,更可能因价格上涨而陷入困境。此外,数据收集本身也可能侵犯隐私权,用户很难知道自己的哪些信息被采集及如何被使用。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已有部分州份提出类似的限制措施,如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佐治亚和伊利诺伊州,但这些举措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规范。2025年7月23日,德克萨斯州民主党众议员格雷格·卡萨尔正式向联邦层面提交了《停止人工智能价格搾取和工资操控法案》(Stop AI Price Gouging and Wage Fixing Act of 2025),为首个联邦级别的提案,旨在全面禁止利用数据监控进行个性化价格操控与工资削减。卡萨尔议员指出,企业不应借助用户隐私数据肆意提高价格或压低工资,且当前这种行为正在扩大,存在成为更广泛社会危机的隐忧。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也纷纷支持这项立法,认为应将数据技术发展纳入有效的法律监管框架,避免算法滥用导致更深层次的社会不公平。监控定价除了技术手段层面值得关注外,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也值得剖析。企业借助AI技术实现最大利润,其核心目标在于“价格歧视”——即向不同消费者收取不同价格以提取更多剩余价值。
传统市场中价格歧视有一定限制,但数字经济时代借助数据,企业能实现更精准的分层定价。然而这加剧了社会不平衡,也带来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难题。作为消费者,必须提升对隐私保护和价格透明的关注度。建议用户定期清理浏览器cookies,使用隐私保护工具阻止第三方追踪,同时关注购物及服务价格的异常波动,及时利用消费者权益救济渠道。对于监管者而言,除立法限制外,还应推动数据保护法完善和算法透明度要求,确保消费者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免受剥削。同时,行业自律和技术开发者的职业伦理也应成为监管的重要补充。
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扩大,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定价将愈发普遍。只有在有效法规和社会共识支撑下,才能实现技术进步与消费者公平权益的平衡。监控定价提醒我们,科技虽便捷,也需注入更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避免沦为侵害消费者的工具。公众应保持警觉,持续关注相关政策变化,推动建设更加透明、公正的数字市场生态,确保技术进步真正惠及每一个人,而非成为少数企业谋取暴利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