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拥有自己的一套房产似乎成了许多人的梦想,尤其是在英国,这种观念更是根深蒂固。然而,对于我来说,最近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永远也无法拥有一所房子,这并非我生命中的悲剧,而是一种释然与理解。 过去的十五年里,我租住过十三套公寓,算起来,这是相当可观的一笔花费。回想起那些地方,有些公寓的条件令人堪忧——有的房间小到我无法完全伸展手臂,有的则是在抱怨墙壁上霉菌的同时,我的房东却威胁要驱逐我。这样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拥有一套理想的房子,也许并无想象中那么美好。 我的父母在八十年代购买了他们的房子,价格微不足道。
然而,作为一个处于三十多岁的半职业写手,未得到任何家庭的支持,我深知拥有房产的希望渺茫。纵然如此,我逐渐学会了接受这一现实,这没什么好担心的。 根据英国的“解决基金会”进行的一项研究,超过50%的英国婴儿潮一代在30岁之前拥有房产,而像我这样的千禧一代仅有30%。这个数据早在2018年,但时至今日,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如今,许多有能力购房的朋友们只能被迫选择位于城镇边缘的房子,那里的房产被礼貌地称为“需要修缮”。 对于我来说,这里有两个问题。
首先,我极其无能于DIY(自己动手做)。我只会简单使用锤子,但对超出这个范围的任何事情感到恐惧。更何况,我并不想在未来的两年里过着一档叫做《改变房间》的节目,天天讨论厨房瓷砖的样式。 然而,拥有房产与租房之间的区别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在一次闲聊中,我一位擅长家居改善的朋友问他的未婚妻,她在装修期间抱怨无法出趟远门:“你是想在30岁时说你去过纽约,还是说你完工了扩建?”显而易见,答案是去纽约。而面对这一理念,我也持同样的看法。
即使我能负担得起在城镇边缘购房的费用,但我其实很喜欢目前居住的地方,尤其不会愿意搬到城镇的边缘。我们现在租住的公寓虽然价格合适,但地理位置优越,附近有公园、咖啡馆和友好的工作场所。与住在偏远的小镇相比,这样的生活条件对我来说显然更有吸引力。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说,租房意味着把钱像流水一样花掉,这是令人遗憾的。但我并不认为这完全说得通。我有一位朋友,他为了“停止浪费在租金上的钱”而急于购买任何房产,哪怕是再糟糕的砖块。
我则宁愿在一个我喜欢的地方租房,即使租金略高于贷款本应支付的费用。 虽说租房并不便宜,但维持自己的房子同样不容易。我的一个朋友作为房主,最近因为锅炉故障被报价五千英镑——这几乎是我几个月的租金!这样的开销教会我,拥有房产并不意味着拥有稳定和便宜的生活,更何况还可能会面临其他种种问题。 另一个持续困扰租户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房客在退休时被迫搬离自己的家。我对此感到担忧,但老实说,那是遥远的事情。我认为自己将继续写作直至老去,因此对于未来的事情也并不是特别忧虑。
在我看来,拥有房产的固执信仰则显得格外英伦情结,成了一种人生轨迹的标志——房子、配偶和孩子,似乎构成了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生活。可是,与此相对的是,我身边一些在德国生活的朋友,包括一位教师和一名博士生,他们租住在科隆的一套漂亮公寓,根本没有考虑过买房。 我已然拥有一个栖身之处,有地方让我煮饭、休息、存放我的物品。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去欣赏我所拥有的一切,而不是卑微地去攒钱,只为了获得一个“产权”。生活不应当仅仅围绕着拥有物质,无形的幸福和自由也同样珍贵。 对于每个人而言,生活方式的选择各有千秋。
有些人热衷于传统的房产投资,认为这是一种财务安全的保障;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更看重生活的质量与享受,如旅行、阅读、美食等。在选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无论是租房还是买房,这都是个人的自由之选。 如今,我选择的不再是追求那一纸房产证,而是珍惜生活中每一个小确幸,活在当下。这使我感到安心且满足,因为拥有房子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而是我所能创建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找到共鸣,理解生活的真谛,并非都在于拥有,而在于体验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