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东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以色列与黎巴嫩的真主党之间的冲突再度升温。尽管双方互相攻击,造成了大量伤亡和物质损失,但没有一方明确使用“战争”这个词来描述当前局势。这种模糊性使人们开始探讨:究竟这一切算不算是一场战争? 根据联合国高级人权官员的说法,最近发生在黎巴嫩的攻击事件,如使用爆炸性通信设备等新型战术,已构成了对国际法的严重侵犯。以色列在多个黎巴嫩地区进行轰炸,目标包括贝鲁特的高级武装分子。与此同时,真主党也开始向以色列北部发射火箭和无人机,导致地区建筑物和车辆火光四起。 以色列方面表示并不寻求与真主党开启全面战争,认为只要后者停止攻击,便能避免更大的冲突。
而真主党同样宣称不希望战争发生,但也做好了准备,誓言将继续对以色列进行打击,直到加沙的停火实现。 专家们对此现象的分析指出,虽然双方不断交火,但当前局势的紧张程度尚未被认为是全线战争的开始。军事分析师安德烈亚斯·克里格表示,如果有人在2023年夏季告诉他,真主党会攻击以色列境内的基地,而以色列也会反击黎巴嫩南部和贝鲁特地区,他会认为这是全面战争的开始。但目前并没有“部队入侵”的传统定义,这也是为何这一冲突尚未被正式认定为战争。 根据韦伯字典的定义,战争是“国家之间通常公开和宣告的敌对武装冲突的状态”。这一定义在实际运用中却常常受到挑战,因为军事冲突的性质各异,从国家之间坦克与战斗机的冲突,到游击队、武装团体和极端组织的低强度斗争都有所涵盖。
有时候,国家甚至不愿意正式对外宣称已处于战争状态,正如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称谓,以及美国自二战以来未曾正式宣战的态度,这种现象在国际政治中屡见不鲜。 对于为何以色列和真主党都不愿意称这场冲突为战争,专家分析指出,原因在于双方都希望通过有限的手段实现各自的目标,而不希望激发出更大程度的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真主党试图通过对以色列的火箭和无人机攻击,迫使其接受与哈马斯的停火协议,同时也避免在公众面前显得屈从于以色列的压力。 而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则扬言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确保以色列居民能够安全返回家园。这种权衡与策略无疑给研究中东局势的人们带来了一种微妙而复杂的局面,两国都在试图用有限的力量来施加压力,同时又不希望越过某条界限,实现全面战争的危险。 那么,一场全面的战争将会是什么样子呢?专家认为,未来以色列与真主党的战争很可能会与2006年的冲突截然不同。
以色列曾多次警告,在下一次与真主党的冲突中,军队将对黎巴嫩本身施加惩罚性的打击,摧毁关键基础设施。真主党则多年来不断增强和改善其军火库,现今据说拥有约15万个火箭和导弹,能够打击以色列的各个角落。 这种军事上的对峙与威胁,也让局势一直保持在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从2006年起,边境地区基本保持安静。但自去年十月以来,双方的紧张情势逐渐加剧,导致分析人士对全面战争的担忧愈发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以色列决定将坦克和部队派入黎巴嫩南部的行为,都将标志着局势的重大升级,许多人会因此将其归类为战争。然而,战争与军事行动并不是绝对的对立,特别是在中东地区,多年来的冲突互动使得这一定义变得更加复杂。
在黎巴嫩看来,以色列的地面入侵无疑会被视为对其主权的公然侵犯。但实际上,早在1948年,两国就处于正式的战争状态。尽管现实中冲突的激烈程度和性质各不相同,但从根本上来看,这一切都源于历史遗留下的深重矛盾和两国之间复杂的关系。 无论如何,是否认定这场冲突为战争,都无疑会影响到各方的决策与未来的发展。随着以色列和真主党的攻防变化,国际社会也将持续关注这一动态局势,并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即将可能引发的更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