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作为全球领先的公链平台之一,近几年发展迅速,功能日益丰富。然而,随着复杂性的不断累积,网络的使用门槛和开发难度也出现了增长,甚至引发了各种安全隐患和效率瓶颈。针对这一现象,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在2025年5月3日发布的一篇博客中,阐述了一项未来五年内将以太坊简化至与比特币同等易懂级别的战略构想。这一目标彰显了他对以太坊未来可持续发展和普及性的深刻思考。 Vitalik Buterin对此强调,比特币的成功部分原因在于其协议结构的明确和极致简化,甚至使普通学生都能理解其运作原理。比特币的简单不仅提升了用户和开发者的访问门槛,也使其系统具备高度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较低的维护成本。
相比之下,以太坊系统内涵复杂,诸如分层协议、共识机制、执行环境等多个模块繁杂迭起,多样化的功能导致开发和维护成本显著增加,也带来更多潜在的安全风险。 为应对现状,Buterin提出“Beam Chain”升级方案,这是一项针对共识层的根本性改造,将取代以太坊现有传统中的“Slots”、“Epochs”和“Sync Committees”等复杂结构。通过整合和优化共识机制,引入简单高效的“三时隙终结性”设计,使得交易确认更快速且代码更简洁。此外,采用更少的活跃验证者节点数量,能够简化分叉选择的逻辑,让网络核心更易于维护和理解。STARK技术的聚合功能允许任何参与者作为聚合者而不危及系统完整性,这种设计大幅提升网络的弹性和开放度。 在执行层的改造方面,Buterin建议逐步用开放的RISC-V架构替换当前以太坊虚拟机(EVM)。
这一举措可望带来高达百倍的效率提升,极大简化代码复杂度,并改善硬件兼容性。具体实施路径包括先从RISC-V编写新的预编译合约开始,让开发者渐进式选择使用RISC-V智能合约语言,逐步以RISC-V替代旧版预编译合约,最终实现将EVM作为RISC-V上的智能合约重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识机制仅识别RISC-V指令,彻底剥离传统代码遗留和复杂依赖,使系统更轻量且面向未来硬件生态。 此外,Buterin呼吁以太坊生态内实现跨层统一标准,包括数据可用性、节点之间的P2P传输及存储解决方案采用统一的Erasure Coding,选定像SSZ这样的统一数据格式覆盖执行层、共识层和智能合约,统一Merkle Tree结构等。这种统一不仅使底层协议更易于阅读、测试和验证,也极大降低维护复杂度,有助于推动开发社区协同创新,防止因标准不一导致的碎片化和开发重复劳动。 Beyond技术上的革新,Buterin特别强调社区心态的转变。
他提出以太坊应类似tinygrad开源项目,设定最大代码行数限制,优先选择更简洁、直观的解决方案。他反思过去以太坊系统过度追求功能丰富,忽视了保持核心协议简单的重要性。为此,提出将关键共识逻辑(“绿区”)控制在最低代码量并将复杂功能进行模块化、隔离,确保协议核心的安全边界更加清晰,降低因过于复杂带来的漏洞隐患。 这些构想体现了Buterin将“简洁性”作为未来以太坊发展的核心价值。他坚信简化不仅能提升用户和开发者体验,推动更多人理解和参与,还将增强协议的健壮性和性能表现。面对当前市占率下降的压力及市场环境的剧烈竞争,重塑简单高效的以太坊,或为其争夺市场份额和生态主导地位赢得关键筹码。
虽然这一系列变革在技术实施上极具挑战,且需全社区紧密配合及较长周期的过渡,但Buterin已明确表示,此转向势在必行。未来数年,以太坊社区和开发团队将围绕Beam Chain改造、RISC-V执行环境替换和协议标准化展开紧张部署。与此同时,对智能合约开发者及生态合作方也将带来显著影响与机遇,有助于培养一批更加专注于简洁有效编程模型的开发者队伍。 综上所述,Vitalik Buterin为以太坊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蓝图:一个技术更先进却逻辑更简明的公链平台,既保留以太坊强大的可编程能力和灵活性,又实现比特币般的透明与安全性。此番理念一旦成功落地,将为区块链行业注入新动力,更好地服务广泛用户和开发者,推动区块链技术迈向更加普及和可持续的未来。未来几年,以太坊的这场“简化革命”值得全球市场和技术爱好者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