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字货币的兴起为全球投资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伴随着潜藏的巨大风险和欺诈行为。加密货币诈骗手法层出不穷,受害者数量与损失金额不断攀升。近日,一起涉及两千万美元的加密货币诈骗案件引发广泛关注,受害者不仅起诉了花旗银行,还将东亚银行和华美银行同时列为被告,指控它们在诈骗过程中“睁眼说瞎话”,未能有效履行监管职责,成为合谋欺诈的“帮凶”。这一案件不仅掀起了金融行业对于合规和监管责任的新一轮讨论,更映射出加密货币时代银行系统的盲区。 案件的主角迈克尔·齐德尔宣称,他在2023年初通过Facebook结识一位自称企业主的“卡罗琳·帕克”,二人发展出一段所谓的浪漫关系。帕克以自己在NFT(非同质化代币)投资上的丰厚回报为诱饵,鼓励齐德尔加入她推荐的交易平台。
相信她的齐德尔随后多次向骗子提供的多个银行账户汇款,共计超过两千万美元。几个月后,交易平台网站神秘消失,资金也随之化为乌有。 针对这起“恋爱诈骗”以及随之的“拉马拉骗局”(亦称“屠猪欺诈”),受害者对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三家银行发起诉讼,称这三家银行未能对资金的大额、循环转账等异常交易模式保持警觉,错失了及时阻断诈骗链条的关键时机。齐德尔的诉求不仅包含银行的疏忽责任,还强调这些银行因未谨慎尽责,成为证券诈骗与老年人虐待行为的共同帮凶。 在起诉中,齐德尔指出,他通过东亚银行进行了18笔转账,金额近700万美元;通过华美银行又发起了13笔转账,金额超过970万美元;此前诉讼的花旗银行涉及12笔、约400万美元交易。所有款项均流向骗子操控的账户。
诉讼特别强调,银行并未遵守法定的尽职调查义务,对接连不断的异常资金进出行为视若无睹。 早期报道援引银行发言人的态度,东亚银行遵循公司政策,拒绝对正在进行的诉讼发表评论;华美银行则表示无可奉告。花旗银行方面尚未公开正式回应。 这起案件不仅反映出金融机构在面对新型加密诈骗时的盲点,也暴露了传统反洗钱与反欺诈体系与快速迭代的数字货币生态存在适应滞后。诈骗分子利用多账户、多平台、多笔转账手法,将资金层层分散和洗净,令银行系统判断异常变得复杂且滞后。 而对受害者而言,如何自我保护并获得法律救济仍是巨大挑战。
此次诉讼郑重提醒每一家金融机构,都应加强内部监管机制,提升对数字资产及相关交易特征的识别能力,及时遏制可能的欺诈行为。诉讼请求涵盖经济赔偿、法律费用及利息,预计将在美国加州联邦法院进行陪审团审理。 本案更引发了关于“老年人虐待”责任的新讨论。根据加州法律,65岁及以上公民受特殊保护。虽然齐德尔未明确公开年龄,但诉求方针中加入这一指控,意在强调诈骗对老年投资群体的针对性伤害,以及在金融活动中银行应承担的额外监护责任。 总体而言,该案成为金融科技时代法律与监管框架的试金石。
传统银行在合作与支持数字货币创新的同时,必须承担更大合规责任,遏制欺诈扩散,保护客户资产安全。监管当局与行业协会也被呼吁加快制定针对加密资产交易的规范标准与风险预警体系。 此案所暴露的问题,恰恰是当前数字货币发展路径中的普遍隐忧。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多加警惕陌生推介,尤其是结合感情诈骗与数字资产诱导的项目,至关重要。验证信息来源,理性判断投资风险,切勿轻信“快速致富”的虚假承诺。 与此同时,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亟需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人工智能监测大数据,结合区块链分析技术,加强交易行为识别,提高欺诈侦测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做到早发现、早阻断。
这起涉及两千万美元的加密诈骗案件正推动金融、科技与法律三方协同发力,重塑加密资产交易环境的安全生态。不论案件最终判决如何,其所引发的行业反思都将促进更健康、透明的加密货币市场发展,守护投资者权益,推动创新与合规的良性循环。